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370篇
科学研究   20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46篇
综合类   35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随着中国的对外交往呈现出日益外向型的特点,海外华人及其文化认同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客家人,作为汉民族的一个民系,由于其独特的移民史而在这其间更为引人关注。海外客家人的认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海外客家人随着其身份和国籍的改变,在政治认同上逐步形成了忠于居住国的价值取向。而文化认同的发展有其特有的轨迹和规律,由于存在着种种难以割舍和明晰的因素,在相当一部分的海外客家人中,还或多或少地保存着强烈的中华文化认同的取向。尊重、正视这一现实是我们在发展与海外客家人之间的民间经济外交时应予以重视的问题。唯有尊重历史和现实,尊重海外客家人的情感与选择,才能使得客家人在中国的对外民间经济外交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2.
华夏中心说在中国是一种有着悠久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其产生有着深远的历史根源。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华夏中心说深深影响着中国的古代、近代外交。  相似文献   
143.
蒋廷黻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史学家的重要代表,在抗战初期,他积极拥护国民党一党专政,其代表作《中国近代史》,集中体现了他的两大历史观。第一,通过评论近代中华民族救国救民族的历程,阐述了他要求中国学习西方,尽快走向近代化的近代化观。第二,通过对满清政府外交的评述,说明弱国如何开展外交。本文主要从近代化观与外交观来论述其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4.
区域主义(一译“地区主义”)于二十世纪在欧洲得到了较好体现,但东亚区域主义将在自由贸易区建成后面临一个发展的瓶颈。这主要是由于东亚区域主义自身的脆弱性和东亚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共同造成的。中国战略机遇期内能否通过有效的双边外交解开周边外交中的“疙瘩”、增进东亚区域主义的认同、更好地以一个和平崛起的大国身份参与东亚事务,决定了中国国家利益能否得到充分实现。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145.
日本政府认识到软权力的重要作用后,积极推行文化外交战略,在外交实践中充分运用软权力资源,效果非常显著。对于中国来说,文化外交的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应该积极学习其先进经验,更加重视并不断加强文化外交,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6.
在美国的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中,均势外交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表现出全球性、霸权性和灵活多样性等特点。受现实主义理论影响的美国政治家们认为,推行均势外交能更好地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实现美国的对外战略目标,因而热衷于均势外交。美国不会在短时期内放弃均势外交,但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其均势外交将遇到越来越多的阻力和困难,尤其是冷战后美国推行的霸权均势是不可能长久的。  相似文献   
14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党外交在指导思想上经历了从革命外交到和平外交的转变过程,在党际交往的对象上由与一种类型政党的交往发展到与多种类型政党的交往,在交往的内容上从侧重于政治领域逐步扩展到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尊重政党政治的多样性和政党格局的多样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和平国际环境,以党际关系推动国家关系的发展,通过对话交流治党治国经验和磋商重大国际问题,增进相互了解和促进对外经贸合作,加强多边接触与合作等已成为新世纪中国政党外交的新内容。  相似文献   
148.
抗战前期(1931、9-1939、9),为了抵抗日本侵略,国民政府在国内外形势的推动下,制定了以苏制日、联苏抗日的基本政策,并对苏展开了比较积极与务实的外交活动。经过长期努力,终于在七·七事变后不久,争取到苏联对中国抗日战争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支持。然而,由于中苏的合作抗日没有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存在不少矛盾与冲突,故在追求合作过程中历经曲折,并在合作形成后国民政府联苏政策与外交中也含有许多不稳定的因素,从而使双方关系难以继续深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9.
试论恐怖主义问题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9.11事件”为标志,国际恐怖主义活动进入新阶段。恐怖主义以其复杂性和国际性深刻地影响着国际关系,成为主导国际形势发展的重要变量。恐怖主义活动与中国有着历史和现实性的联系,使中国外部安全环境面临着新的威胁,外交工作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反恐合作使中国改善和充实了大国外交,调整和巩固了周边外交,改变了前期中国反恐的被动局面,在国际社会中提升了国家形象和影响力。另外在应对海外中国公民遭遇恐怖袭击问题时体现了中国“外交为民”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50.
环境安全是一个越来越被众多国家重视的世界性问题,其本身具有的合作性特征决定了它不可能在一国内独立解决,需要世界各国采取合作的方式加以解决,因此,笔者认为积极开展环境外交是中国实现环境安全的有效途径,并提出了对中国环境安全战略的展望即中国环境安全战略分为国内战略和国际战略,在实践中应首先发展国内战略,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开展环境外交,促进国际战略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