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25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3745篇
科学研究   59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16篇
综合类   199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240篇
  2013年   236篇
  2012年   378篇
  2011年   390篇
  2010年   302篇
  2009年   271篇
  2008年   276篇
  2007年   302篇
  2006年   292篇
  2005年   261篇
  2004年   212篇
  2003年   197篇
  2002年   193篇
  2001年   150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大批的中内外学者展开了唐诗英译这一项工作。唐诗翻译不仅要建立在两种语言以及两种文化的对等关系上,更要在这种对等关系中寻求一种美的结合点,使得译文形神兼备。旨在从美学角度出发,浅析张继的《枫桥夜泊》的两个译本。  相似文献   
132.
柏拉图作为哲学家对“诗”所施加的责难是“诗哲之争”的最初原点,在现代、后现代的文化语境中.这一争论并没有自然获得消解,而是在不断的流变中脱离了最初的诗学和美学的狭隘命题的局限。衍生出各种新的形式和更加丰富的内容。列奥·施特劳斯从反思现代性危机的立场出发尊重哲学的最高合法性,而在玛莎·纳斯鲍姆看来诗同样具有哲学性的崇高目的。两位当代思想家关于同一问题的不同态度正是当代文化多元性的体现,争论所构成的交流平台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消除任何极端立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3.
许雪萍是当下广西诗坛实力派青年女诗人。作为很有个性的"草木诗人",对大自然的诗意捕捉——在大自然的诗意抒情中,建构诗人的生命意识、追寻和探索生命的价值、探寻生命的家园,这是许雪萍诗歌的主要内容特点。  相似文献   
134.
论文是对伪满洲国时期的一本中文诗歌杂志《诗季》的考述,藉此描画伪满洲国时期新诗发展的状貌,之一是探索长诗之"长"的种种可能,之二是寻求抒情小诗的诗形和诗质,形成独特的隐喻和象征秩序,之三是流寓满洲的日本诗人对离散空间中人的命运的诗歌书写。借非常时期的诗歌文本细读,触及那时文人的隐蔽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35.
20世纪30年代曹禺的《雷雨》等话剧创作标志着我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在话剧语言艺术上,他充分发掘了“话”的表现力。在话剧作品中,能使语言诗意化和音乐化。  相似文献   
136.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及新文学运动前后 ,是中国叙事诗艺术由古典向现代形态演进的关键时期。西方叙事诗学及其文学的影响与中国抒情文学中心地位的式微 ,使当时的”新体”叙事诗创作及其理论批评 ,呈现出新的创作形态与艺术追求。五四新文学运动前后“白话叙事诗”及其创作形态的出现 ,为中国叙事诗艺术现代文体类型的确立与理论批评体系的重构 ,规定了基本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37.
艾青为中国现代自由诗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在总结自身创作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诗批评,始终坚持现实主义方向,同时又不断探寻新诗自身创作及文本规律,关注时代大众的接受意识,代表了中国现实主义诗学发展的一个高度。艾青的新诗理论以“大众的精神教育工具”说为基准,是一个由诗人“苦役”说、新诗“散文美”和读者接受反“晦涩”三根支柱支撑的批评体系。  相似文献   
138.
从中唐的孟开始,到明代的胡应麟,再到清代的陈熙晋,宋之问与骆宾王在灵隐寺月下联句的"文坛佳话"历久不衰。不论是从宋之问与骆宾王的行年看,还是从他们的人生追求看,这一诗坛"佳话"是不符合实际的人为杜撰。  相似文献   
139.
中国第一代女性新诗的作者诞生于"五四"启蒙时期,此时的女性自我一般都深受传统文化熏染,同时也接受新思想文化影响,开始与男性共同成为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同时,初涉于世的稚嫩、现实的复杂、以及对于白话语言的生疏,对其诗歌创作水平产生了较大限制,使这一时期的女性诗歌书写显示出较明显的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0.
中国是诗的国度,汉字是象形文字,汉语天然具有诗性。而在中国新诗的发展历程中,一度以"声音"为中心,使得诗歌走向抽象化,后经过一代代优秀诗人的努力,终于恢复了汉字在诗歌中的地位,重拾了丢失的诗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