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8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2篇
教育   70篇
科学研究   13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392篇
综合类   245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31.
在对北京奥运会精神遗产阐释的基础上,就北京奥运会精神遗产的文化表征进行了论析,阐述了北京奥运精神遗产对塑造我国国家形象的文化功能。从塑造我国国家形象的视阈对我国北京奥运会精神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提出方略:增强北京奥运会的精神遗产保护与开发意识;突破过多重视物质遗产保护与开发观念束缚,超越“有形资产观念至上”发展理念,把握人文关怀;注重宣传弘扬北京奥运会的精神遗产,加强我国传统文化和奥林匹克文化的交流融合,努力提升中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732.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对国外培养青少年高水平运动员的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体育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学校体育,在开展运动训练、培养运动员方面,都以学校体育为基础。认为应抓住中国基础教育不断深化改革以及举国办奥运会的有利契机,有效推进青少年竞技体育的发展,应对国际竞技体育发展新变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733.
“人文奥运”理念是中国对举办奥运会模式深层反思后的理念创新,其文化底蕴则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从儒家哲学这一视阈对“人文奥运”理念进行了解读,并分别从儒家人性论、宇宙观、修养论、价值观及认识论的角度对“人文奥运”理念进行了系统构建。  相似文献   
734.
以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开幕式与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开幕式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较分析、文献资料、录像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两届奥运会开幕式表演的历史进程和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和整理。研究旨在通过两届奥运会表演的对比分析,探究两届奥运会开幕式在创作思路、艺术偏向、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变”与“不变”,总结出两届开幕式生产的有益经验。研究发现,从2008年开幕式到2022年开幕式,奥运会开幕式从历史时间建构走向艺术时间建构、从民族史诗走向浪漫抒情诗、从淡化体育元素走向强化体育元素、从科技加强艺术到科技艺术融合共创的转向历程,这体现了不同时期设计思路,生产语境及创作心境等方面的变化。不变的是对奥运精神及“天下大同”理念的传达。共同留下了诸如:多样的时间建构艺术手法、民族史诗和浪漫情诗的异时空叙事典范、东方艺术语言的发掘创新、体育元素的深化融入、科技人文主义对舞台表现的深度驱动等有益经验,这些为未来我国举行大型体育赛事进行赛事表演活动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启发。  相似文献   
735.
如何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国家形象危机,成为当前我国亟需解决的现实政治问题。2022年北京冬奥会作为后疫情时代我国最大规模的主场外交活动之一,成为助推中国国家形象化危为机的重要机遇。依据国家形象形成与变迁的相关理论,分析疫情背景下冬奥会与国家形象塑造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认为:影响北京冬奥会塑造国家形象的主要因素可归结为本源性、主观性和中介性3类;3类影响因素的组合变化,构成冬奥会塑造国家形象的内外社会环境;不同社会环境状态下冬奥会提升国家形象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有所不同。为有的放矢地推动冬奥会塑造国家形象,应该从国家高度进行主动战略规划;把握冬奥会主场外交优势,充分展现多元国家形象;优化传播体系;加强智库和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