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教育   3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3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武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起于正史记载,后入文学创作,与武术文化共生共融,经过两千多年的传续与传扬,已扎根于社会大众,成为中国文化深层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武侠文化的历史传承与中国武术、中华民族品格的形成具有关联性,历史悠久的中国武术与中国人推崇重然诺、讲信誉、临危不苟、舍生取义的品格共同创生了中国的武侠文化。与西方骑士有明确的社会阶层不同,中国武侠群体的社会面更为宽泛。步入新时代,武侠文化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推进中发挥积极作用。武侠文化可通过理论研究、教育教学、民俗节日、国际交流等路径传续与传扬。  相似文献   
12.
华语武侠巨制的类型框架性重启了观众走进久违的影院进行国产影像消费的欲望。武侠巨制以其票房实绩奠定了其对于中国电影市场的产业经济意义,以“巨片主义”和“饱和放映”为重要表征的产业结构和市场策略在创造出一个个票房神话的同时,也在进一步考验着观众同质消费的承受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在电影配乐中的使用。在从《卧虎藏龙》到《十面埋伏》等武侠电影作品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民族音乐元素与电影的结合,深化了对女性人物的刻画,营造了具审美情趣的武侠场面,符合当代大众文化关注女性心态与复兴民族传统的审美潮流。  相似文献   
14.
武侠小说与文学史的结合经历了复杂的过程,历经多种叙述模式的演变,充分反映了文学史学的诸多理论问题。武侠小说的文学史叙述模式大致有“史料考证”、“平民文学”、“旧派小说”、“雅俗互动”辱叙述模式,这些叙述模式的历史演变表现了“文学革命”的“态度的非同一性”和“文学史t写”的历史继承性。胡适、鲁迅与周作人的观点的非同一性表现了文学史理论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文学史重写”的不断变迁体现了文学史理论的创新性和突破性,文学史写作实践中存在着“超稳定结构”。这种文学史理论与文学史书写实践之间的偏离,形成了文学史学的矛盾规律。  相似文献   
15.
金庸的武侠小说是通俗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成功秘诀之一就在于作者借鉴了许多民间文学的表现形式,如说话、情歌、曲词、神话传说、俚谚俗语等。这些形式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有趣。  相似文献   
16.
《红色康乃馨》是一部反腐题材的小说 ,它塑造了几位生动而丰富的律师形象。这些律师崇尚义 (包括社会正义和朋友之义 )且武艺高强 (即聪明 ,运用法律娴熟 ) ,犹如古代社会里的侠客 ,体现了中国滋生于远古神话的侠客情结。侠客情结寄托着人们对正义的追求和呼唤 ,反映了人们对惩治邪恶的要求和快感。  相似文献   
17.
《红色康乃馨》是一部反腐题材的小说,它塑造了几位生动而丰富的律师形象。这些律师崇尚义(包括社会正义和朋友之义)反武艺高强(即聪明,运用法律娴熟),犹如古代社会里的侠客,体现了中国滋生于远古神话的侠客情结。侠客情结寄托着人们对正义的追求和呼唤,反映了人们对惩治邪恶的要求和快感。  相似文献   
18.
对外文言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现在对外汉语主要的教学研究都在现代汉语部分,文言教学涉及得很少。语言的词汇系统负载着文化信息,词汇受到民族特有的社会状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历史渊源等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19.
功夫片与警匪片中的"江湖"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很少有人对之加以比较。《笑傲江湖》和《无间道》系列电影堪称是香港武侠和警匪片中的经典,本文试图以此为例来阐述功夫片与警匪片中"江湖"的差异。江湖作为剧中人物活动的场域,充满了各种斗争,在展现江湖中人命运的同时也将江湖的险恶和江湖作为一种社会隐喻所呈现的对某种生存环境的透视表现了出来。本文试图探讨江湖这一意象的分析来探讨其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在读者的心目中侠客几乎是力量和正义的化身,但唐代小说中的侠客们往往带有民间英雄的负面性格:追求享乐,纵勇逞力;凶狠暴戾,盲目砍杀;是非模糊,性格依附。文章剖析了这些缺憾及其反映的社会心理,它真实地反映了俗文学对丈人的影响,表明侠和侠风的主体开始流向了民间。侠客性格的缺憾并不是文学的败笔,它是使侠的形象具有多质感和立体感的关键因素。从此侠客由享乐化的贵族逐渐变为大众崇拜的英雄,进入广大民众的思想观念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