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8篇
科学研究   18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3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8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当前围绕公共领域的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学术的热点之一,但是在这些研究中往往突出了我国当前公共领域发展的成绩,却忽略了哈贝马斯所提出的公共领域所具有的特殊历史性.本论文旨在对我国公共领域研究中存在的意识形态建构、本土化以及本土化的适用性等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最后指出当前我国要在考虑自身具体国情的前提下发展公共领域,以更为理性的态度对待公共领域本土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2.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强调主体之间交往的合理性,主张在主体之间形成对话关系以此达到相互之间的理解与一致。研究生教育是开放性的教育,这一行为的主客体的特征,决定了研究生教育必须具有与其他阶段教育不同的发展模式,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中的主体对话机制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03.
“公共领域”一词最早出现在德国学者哈贝马斯1962年的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公共领域,即指除政治权力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①公共领域是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公众在这个空间中的言论不受国家干涉.纵观中国报业史,中国的公共领域的构筑与报刊息息相关.不同时期报刊对公共领域的构筑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本文对上个世纪30年代新记《大公报》的“星期论文”和现在的《南方周末》评论版进行比较,通过分析报刊与公共领域的具体关系来窥探其建构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04.
戚鸣 《当代传播》2011,(5):11-13
新媒体时代,许多中国人像赶海一样,追逐着一出出网络事件,不仅将它们作为谈资供茶余饭后消遣,还以互动为由发泄着情绪。殊不知,网络上的发泄情绪所引发的网络暴力,不仅使得社会伦理大厦根基动摇,道德与诚信逐渐沦丧,而且古老的文明传统即将逝去,与现代文明风气也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105.
微博对“公共领域”复兴的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晓冬 《新闻窗》2011,(2):61-62
一、公共领域的承担功能和形成要义 尤根·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创立的"公共领域",指的是"介乎于国家与社会(即国家所不能触及的私人或民间活动范围)之间、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地方"。它是一种公共话语空间(dialogic),至少应承担两个功能:培养个体认同,批判性地检验政府的政策。"公共领域"功能实现的保证在于:一、  相似文献   
106.
王杨 《东南传播》2011,(6):27-29
微博以其即时、便捷、开放的传播特点和低准入门槛,为弱势群体和草根民众提供了话语表达平台,形成了"互动环境下的舆论场".微博中的民间"舆论场"给公众意见的自由表达提供独立空间,与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核心概念不谋而合,通过有效搭建公共话语平台、降低人际交往成本,彰显了独立精神和理性批判气质,为公共领域重建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07.
交往行为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基本行为之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对交往活动的积极参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在中西方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其试图通过生活世界的重建、"公共领域"的改变,以及创立普遍语用原则,对人与人之间交往产生的矛盾进行干预,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交往行为合理化的理论。借鉴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分析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问题背后的影响因素,并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对大学生进行良好的人际沟通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8.
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和话语伦理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性是哈贝马斯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哈贝马斯一方面对传统理性展开了深刻批判,另一方面又力图以交往行动为基础进行理性重建,涉及到交往行动的涵义、背最因素、在社会行动系统中的地位、语言的地位及其职能,以及“交往行动”的合理性与合理化等问题。哈贝马斯还进一步把对理性的考察放到社会实践中去,阐述了交往实践活动中的话语伦理问题。哈贝马斯的上述思想,既具有进步意义,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9.
合法性的思维历程:从韦伯到哈贝马斯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合法性概念是20世纪社会学和政治学的一个核心概念.韦伯以来,社会学和政治学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进入了谋求合法性的权术性追求,这是科学的堕落也是政治的堕落.哈贝马斯在怀疑韦伯以来的合法性问题讨论的方式和内容方面做出了贡献,以对合法性的价值追问而使他的理论告别了韦伯以来的那种对于合法性问题的权术性谋求.但是,哈贝马斯并没有对合法性问题的讨论以及政治体系刻意营造合法性的问题提出怀疑.所以,哈贝马斯在合法性问题的研究上也是有局限性的.  相似文献   
110.
道德判断的基础是实践理性的基本问题.目的论主要有两派:一派是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主义,另一派是边沁和密尔的功利主义,它们都主张道德判断的基础在于某种功利或幸福;义务论主要指以康德为代表的道德理论,康德认为道德判断的基础不在于功利或幸福,而在于道德规则的普遍形式.罗尔斯与哈贝马斯继承了康德的传统,提出道德规范的正当性在于取得人们的普遍赞同;而麦金太尔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传统,主张正当的问题应当依据共同体的善来确定.在后形而上学的条件下,道德判断的基础在于人的尊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