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5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5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41.
《孔乙己》中的丁举人强横霸道,凶恶残酷,对偷了他家东西的孔乙己“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范进中举》中的范进中举前穷困潦倒,备受凌辱,中举后众人争相送米送鸡送酒,极力巴结讨好,就连做过一任知县的张乡绅也忙去拜访,送银子,给房子,攀附拉拢唯恐不及。举人到底是什么官.如何这般了得?  相似文献   
42.
举人、赵太爷形象的塑造在《孔乙己》、《阿Q正传》这两篇小说中不可或缺,他们在作品中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43.
公车上书     
《历史学习》2005,(10):33-33
有两个不同概念的公车上书。其一是光绪帝三月二十日电旨同意签订马关条约后,由政治高层发动、京官们组织操作、各省公车参加的公车上书。其中各省公车自行联名上书有31件,共1555人次签名;另有公车135人次参加了京官们领衔的7件上书。梁启超领衔的广东举人80人的上书,只是其中的一件。康、梁可能对各省举人的上书有影响,但最多只是影响广西、贵州、直隶、陕西、甘肃,且其具体影响力的大小,也难以判断。康、梁本人又是被策动的对象,而不是运动的领袖,他们的活动是整个公车上书链条中的一环。其二是康有为组织的各省公车在松筠庵的“集众”,以…  相似文献   
44.
王锋 《教育文汇》2014,(22):28-28
不久前,我们教研组邱实老师上了一节《孔乙己》公开课。 学生探究交流后,邱老师让学生默读课文,继续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告诉学生如有疑问仍然可以提出来。不一会儿,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突然举手:“打孔乙己的为什么是丁举人,而不是地主、掌柜、短衣帮呢?”  相似文献   
45.
正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黄彰健、孔祥吉等众多学者相继对"公车上书"提出质疑,他们认为当时都察院并无阻碍举人上书的举动,千余公车集会松筠庵的说法不可信,就连《公车上书记》在上海刊行,也是"康党"有计划的自我宣传。2005年茅海建发表《"公车上书"考证补》,从政治决策层的角度重新审视了"公车上书"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力,以更加丰富翔实的档案史料  相似文献   
46.
另类审美     
随着断发时生间着的变变化迁。,举人个们简的单审例美子观,点唐也朝在时不,人们以胖为美,觉得珠圆玉润的体态值得去追求,后来,人们开始追寻骨感的线条,对上一时代的审美观不屑一顾。"审美"一词,可以更加概括的来解释,并不只是代表了视觉上的东西,同时也代表着一种认同感和包容度。在这个多元共存的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可谓是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口味的轻重也都不尽相同。刨去大众都能够接受的一般情形,其他的部分也许会被  相似文献   
47.
乔萍 《教学随笔》2009,(10):33-33
前段时间,我去某地参加新课改培训学习。在听课时,有位教师在报告中讲探究式阅读教学,举例说明讲授好《孔乙己》一文时说,几乎所有的老师在给学生讲丁举人因孔乙己偷书打折了他的腿,都认为由此可以看出丁举人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而他自己却并不完全赞同这点。他认为丁举人在做出决定之前,还是用心考虑的,他没将孔乙己逼上死路,因为他没有让人打孔乙己的“手”,更不会将他的“手”打折,而是让下人打折了他的“腿”,说明他还有心善的一面。  相似文献   
48.
著名书法家"颐和园"匾额书写者严寅亮严寅亮(1854-1933),字弼丞,号剩庵,土家族,印江县人。清朝著名书法家。清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授四川候补知县。1890年入北京清廷宗室官学  相似文献   
49.
通过挖掘原始史料,对《黄宗鼎齿录》史料,台湾师生进士施士洁、汪春源墨迹,《江西闱墨(光绪癸卯)》科举史料以及《申报》所载有关清光绪三年(1877)丁丑科台湾进士的相关资讯若干史实进行考辨和补正,可供北京台湾会馆布展和解说工作之助以及相关课题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50.
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一次应邀参加一个宴会,席间有个举人带着醉意说道:"如此良辰,岂可无诗?"便随口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