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1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6 毫秒
101.
陈莹莹 《阅读与鉴赏》2009,(10):33-33,16
从近些年的高考作文来看.学生盲目地重视形式。而忽视了一些本质的东西。学生为了使文章有文采,就盲目地堆砌华丽的词藻,大量引用名人名言。有的则开头采用排比句。中间写几个事例,结尾又是排比句。完全是无病呻吟的“八股文”。为了应付高考。而自身材料极度匮乏,有些学生就只能“拉古人说话”,从网上看到这样一段有趣的文字:“一到6月7号.古代名人就忙得不得了:屈原不停地跳下泪罗江,变成了跳水运动员;项羽不停地自杀.  相似文献   
102.
八股文略谈     
首都 《语文新圃》2009,(6):37-39
1905年,自清朝政府一声令下,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八股文便顺理成章地退出了文学领域。新文化运动兴起。八股作为封建旧文化象征之一,受到猛烈打击,此后可以说是“臭名远扬”……  相似文献   
103.
该文着重考察明代制义大家、八股文选家艾南英对八股文创作弊病的批评及艾氏的选文实践,并以此为切入点,分析明代八股文文风的流变及其因缘。深入到艾南英所处的历史语境之中,可以看到,八股文并非是一种僵化的文体,在其流动、变化过程中,创作主体、评论主体等基于对历史的理解所做的个人选择,与时代观念、社会思潮以及官方意志等多元、复杂,甚至是矛盾的因素相互纠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八股文的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104.
在明清文人的笔下,小说与八股文呈现出奇特的关系一方面是小说对八股文的批判.由于种种原因,真正由小说来执行批判八股文的使命,已在明末清初.在这一方面,与<儒林外史>相比,<聊斋志异><红楼梦>各有为人们所忽视的特色;而其它"人情小说"则是"三大名著"批判八股文的先声.另一方面,文人从各个层面将小说攀比八股文,淡化小说与八股文的界限.这一策略大大扭转了人们重八股而轻小说的传统观念,有力地提高了小说的地位.小说作家和评家则从这种攀比中获得某种心理补偿.  相似文献   
105.
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文体,因功利驱动,日益形式化而丧失了生命力,但八股文不应为科举制度的腐化承担罪责。八股文的章法细密、结构严谨。从思维角度考察,八股文的起承转合章法,是"原、反、正、推"思维脉络的结构体现。借鉴八股文的结构模式进行写作训练,不仅有利于思维逻辑能力的提高,也为写作的初学者提供了简捷的入门途径。  相似文献   
106.
《考试》2011,(11):1-1
他叫黄淳耀(黄贞文),生于明朝万历年间,自幼好学、勤俭忠孝,因学识渊博被称为“黄家千里驹”。他痛恨华而不实的八股文。倡导经世之用、言之有物的文章,名重一时。崇祯十六年中进士,因生性耿直,不满朝廷黑暗,不愿做官,宁愿返乡教书,淡泊一生。  相似文献   
107.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创作了众多精彩故事及人物形象。从写作技巧角度研究《聊斋志异》,我们发现,蒲松龄小说写作中含有明显的八股文写作技巧。从《念秧》、《葛巾》等篇中,可见其创作中八股文"起承转合"技巧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8.
长期以来,人们视八股文为洪水猛兽。声讨八股文的文章如汗牛充栋.它败坏了读书种子,土人为了挣得功名而皓首穷经;它缺乏实用价值,代圣贤立言,是博取功名的“敲门砖”;它形式主义严重,繁琐的程文格式,驱使人们只能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  相似文献   
109.
流行的评语.失去了什么 按:如果留心观察.会发现一些教育网站上“教师评语”早已成为热帖。各种各样的评语,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评语世界,它们一改过去“该生思想进步,遵守纪律,团结同学”之类的八股文式,而是以一种肯定、赞扬、激励的语气,来放大学生的闪光点。而在这些华美的措辞之后,教师们旋即发现了问题:自己费劲心力所写的评语只能在短时间内引起学生的兴趣:没有否定的操行评价导致学生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已经开始建立自我评价标准的学生对教师给予自己的评价表示怀疑……这些流行的评语.到底失去了什么?怎样的评语才是最好的?许多教师提出疑问。本期,我们的话题将从“流行的评语”谈起。  相似文献   
110.
徐梓 《中国教师》2008,(23):30-31
<正>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在进一步规范化的同时,也越来越僵化。尤其是作为当时考试文体的八股文,"其法日密,其体日变,其弊亦遂日生。"(《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内容空洞,千篇一律,空疏无用,成为八股文的症结所在。它唯一的意义,就在于是俗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