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2篇
教育   93篇
科学研究   4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71.
基于中国当前农民工大量返乡的背景,从新农村建设与社会和谐的需求出发,提出乡村图书馆的重要作用;参考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对农民的心理需求进行分析,建议从村民的本我、自我、超我三方面出发为乡村图书馆配备合适的书刊杂志、报纸与音像资料;并提出政府与民间应该合力共建乡村图书馆,以期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2.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以无意识为基础的人格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事理论的核心。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动力、人格适应及人格发展阶段。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是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包含着许多合理的成分,也包含许多谬误。  相似文献   
73.
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是一部伟大的精神悲剧。剧中女主人公布兰琪的悲剧结局给观众和评论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带来了诸多关于其疯癫根源的疑问和不解。关于她的悲剧命运,评论界观点不一。本文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入手,分析布兰琪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从而得出结论:正是布兰琪本我和超我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  相似文献   
74.
对于人格的理解应该基于对其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同时也是基于对人格内在要素不断变化的理解。从对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社会文化派人格理论、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梳理与回顾,显示出人格理论既是一种外在的建构过程,也是一种不断深化的内在建构过程。马克思主义人格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统一的结果,它为我们今天把握人格理论的新建构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5.
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不同,在教师人格建构理论上我们除了向西方学习之外,更要承继历史,批判继承传统理想人格理论,建构富有时代气息的理想教师人格模式。本文拟从"孔颜之乐"三境界及其对教师人格建构的启示对此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76.
本文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分析《荆棘鸟》中颇具争议的拉尔夫这一人物形象。拉尔夫的尘世之爱,展现其人格结构中的本我和自我;拉尔夫的现实之爱,展现其人格结构中的本我和自我;拉尔夫选择天国之爱的必然性,展现其人格结构的自我和超我。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人格结构中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相互冲撞。  相似文献   
77.
该文试图用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解析美国二十世纪著名小说家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夜色温柔》中男主人公迪克与好莱坞女演员罗斯玛丽的婚外情,探寻迪克的心理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迪克人生悲剧的影响。《夜色温柔》是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揭露了爵士乐时代人内心的脆弱迷茫和精神上的空虚。笔者希望该文对迪克婚外情的分析将有助于精神分析学对菲氏作品的研究。该文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作者菲茨杰拉德,《夜色温柔》以及弗洛伊德的人格分析理论的介绍。第二部分运用人格分析理论分析迪克对待婚外情的心理变化过程。第三部分为结论部分。  相似文献   
78.
心理学家勒温曾把解释策略分为亚里士多德式和伽利略式,当代科学哲学也有类似的划分,把解释策略分为自上而下式和自下而上式。从解释策略看,人格五因素理论是亚里士多德式或自上而下的,而人格的社会认知理论则是伽利略式或自下而上的。正是由于解释策略的不同,才导致两大人格理论在人格结构和行为倾向的关系、人格的指标以及情境在人格评估中的作用等问题上存在差异。由此可见,解释策略在人格理论的比较和评价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9.
从华生、斯金纳的极端行为主义人格理论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温和人格理论,行为主义人格观在自身逻辑发展史上经历了一次转折变化,究其实质是早期行为主义中意识的泯灭、主体性的沦丧到后期行为主义对意识的唤醒、主体性的回归的一次发展历程。这既是行为主义人格理论的演进历程,又是行为主义本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进程。  相似文献   
80.
本文从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两个方面论述了内隐人格理论的实体论——渐变论维度对青少年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并对如何促进青少年学生人际交往及对当前人际交往教育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