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54篇
科学研究   23篇
各国文化   19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43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1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122篇
  2011年   138篇
  2010年   101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145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 毫秒
81.
在孟子对《春秋》微言以明王事的提挈后,司马迁是揭示《春秋》书法并给予高度评价的又一人。《春秋》书法不仅用来解读《春秋》大义,而且是理解《史记》的指南针。《春秋》与《史记》非唯体裁有别,宗旨也异趣:前者以明王事昭戒为目标,后者旨在究天人、通古今,成一家之言。缘此,司马迁于继承中有新变,做了相应的改良。文章结合"属辞比事"与《春秋》"四例",论析《李将军列传》如何运用《春秋》书法。  相似文献   
82.
司马迁看来,历史学研究的对象是"天人之际"和"古今之变",其任务是"成一家之言"。历史学是属于政治性的学问,其功用就是政治教化与鉴戒。历史是人类自身的活动,尤其是那些杰出人物的活动。但是人并不能完全主宰历史,人在活动中必须遵守其规律,必须考虑时势、经济、仁智与传统等因素,否则终将受到历史的处罚,被历史的滚滚洪流所淘汰。历史是可以认识的,其形式有文献、考察与口述等,其范畴为"天人""古今"与"始终";衡量历史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为历史事实和历史文献。司马迁以仁义为核心价值,其研究方法主要展现在历史类比、文明史观和理论分析三个方面。在史料编纂方面,遵循宗法政治、仁义与智慧的编纂原则,采用"述而不作""雅驯"和"论其轶事"的编纂方法。凡是有专著传世的学者,都可以看作是历史学家;史家的伟大是基于论著中历史规律的揭示,从而指导人们的历史活动,尤其是政治行为。整体上看,《史记》具有官方史学藩篱中的社会史学性质。  相似文献   
83.
84.
85.
《中学历史教学》2010,(9):18-18
商鞅变法时.在泰国设县的数目,从司马迁至今.主要有三十一个和四十一个两种说法。  相似文献   
86.
李余璧 《学语文》2012,(3):37-39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形象,千古已成定论。他胸怀广宽、忠于祖国、机智勇敢、谋略过人。司马迁在文中用精美的文字褒扬蔺相如,表达自己对蔺相如的喜爱和赞颂。  相似文献   
87.
陈清华 《学语文》2011,(6):23-24
【整体把握】 《鸿门宴》节选自司马迁的《史记》,该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06年,地点在“鸿门”。这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胜利果实而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当时项强刘弱。刘邦为了获取项羽的信任,冒险到项营,经过一番曲折的斗争,终于脱险逃归。文章描述了尖锐的矛盾冲突,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88.
一、活动目标1.了解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自然规律,学会正视死亡。2.理解人的肉体生命是有限的,但精神生命却可以无限,初步树立正确的生死观。3.懂得不仅要爱惜自己的生命,更要让自己的生命质量得到提升与超越,让生命更精彩。二、活动思路  相似文献   
89.
一花一世界     
苏宝华 《现代语文》2010,(2):129-130
一次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为题的作文考试中,整个年级的学生中有将近三分之二同时列举了司马迁、苏武等事例,引述的语言以及论述的角度也都惊人的雷同。  相似文献   
90.
司马迁《史记·天官书》将危宿与杵臼二组星之方位搞错了,根据历代皇象学之观点、星图及笔者时韩象之浅见,本文认为杵臼二组里在危宿之北,非在危宿之南,司马迁于此讹误了一百八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