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篇
  免费   0篇
教育   338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曾小玲 《教师》2014,(23):50-50
正语文是一种诗意的艺术载体,是人文沉淀,是美的神奇。课堂上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表现美、挖掘美,让语文浸润学生的生命,让学生倘佯在诗意的语文天地中。因此,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学会美丽地转身,去寻找语文质朴的本色。一、让语文回归真实1??追求真实的课堂饱满预设、循规蹈矩的课未必是好课,有特色、基于生本动态生成的课才是好课;平平稳稳、没有差错的课不一  相似文献   
32.
正语感是主体对言语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生成能力和判断能力的一种集中体现.具备了良好的语感能使人感受言语之精妙,洞见言语之精髓,把握言语之理趣,更能使其步入丰富而又美妙的精神世界,受到文化、美的熏陶.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夏丐尊先生更是明确强调:“强烈敏锐的语感,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33.
<正>吕叔湘教授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机械地翻译课文,然后进行语法分析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单词,背诵课文。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单调、枯燥,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的观念与方法,打开藩篱,尊重学生主体,采用开放的、多元化的英语教学方式,改善中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和行为,调动其学习的自主需  相似文献   
34.
正前言汉语属于孤立语,其特点是,不是依靠词性的曲折变化,而是依靠语序和虚词来表达句子的语法意义。因此,对汉语语序和虚词的本体研究,一直是汉语言文字学中,语法学、词汇学研究的重点。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杨伯峻先生主编的《古汉语虚词》,都是汉语虚词研究的重要  相似文献   
35.
郑礼立 《科教文汇》2012,(1):89-89,99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许多语文学家都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吕叔湘先生也不例外。这篇文章主要从作文题目、作文教学方法、作文要求、作文评改等四个方面对吕老的作文观点进行了整合与介绍。  相似文献   
36.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语文教学离不开一个“美”字。  相似文献   
37.
叶圣陶晚年的时候,听说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认为“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时,好像又一次找到知音。他说:“办教育决不类似办工业,因为受教育的人绝对不是工业原料。”  相似文献   
38.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良好的学语文习惯,一旦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就会成为一种能力。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着手,培养语文能力是符合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规律的,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39.
外语的学习在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重要。怎样才能有效地掌握一门外语,避免走弯路呢?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指出:“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吕先生在《中国人学英语》一文中还指出:“我相信,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就是让他们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语言间的比较和对比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一门新语言的特征。  相似文献   
40.
近读《吕叔湘先生九十华诞纪念文集》,其中有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治学之道·学风先导》,文章中深情地回忆了语言学大师吕叔湘先生在论文选题和标题其实也就是学风、文风问题上对他的教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