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5篇
体育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9 毫秒
61.
吴语方言作为吴文化的重要载体,代代相传,见证了吴地社会、历史和民族的发展和流变。吴歌地方色彩的研究必须与吴语方言的研究相结合才能揭示其真正的内涵。吴歌的地方色彩是汉族民歌基本风格与吴歌地域风格特征的统一。  相似文献   
62.
苍南吴语"向下位移"类路径动词"落"具有共时层面的多功能性。其中,动相补语"落"可用以表征状态的延续、讫至或完结,其三个状态义有不同的来源,语法化机制也不同。从认知角度看,其语义的双指向性和不同状态义解读均为概念化主体视窗部分开启的结果。  相似文献   
63.
本文所论述的吴语小说是指以吴方言为小说表述语言,主要描述以上海为中心的吴地世俗民情的小说。吴方言小说在十九世纪后期年代到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在文坛上一度大放异彩,似流星划过天空。它作为研究吴文化的范本,永存于方言研究学者的视野中。  相似文献   
64.
吴地的禁忌语和委婉语,从其形成来看主要有两大类:语音问题引起的禁忌语委婉语和不吉不雅词语引起的禁忌语委婉语。吴地禁忌语和委婉语具有地域性和变异性的特点,其具体表现不一而足。吴地禁忌语的载体形式基本是词,而委婉语的载体形式比较复杂,最为常见的是词和词组。吴地禁忌语委婉语的词义架构简单、清晰,绝大部分词语均为单义词语,极少数为多义词。  相似文献   
65.
中古流摄韵在浙北吴语太湖片中的音变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摄韵包含了侯韵和尤(幽)韵两类,普通话语音为[ou]和[iou]两种。这两个韵部自古以来经历了漫长的分合过程。流摄韵在浙北吴语太湖片中有不同的音变,表-详细地列出音变结果。流摄之所以有不同的音变、与侯、尤(幽)两韵自古以来读音的变化是密切相连的,表二说明了流摄音变与古韵的关系。  相似文献   
66.
金华市区方言的声母、韵母和声调富有特点:既有吴语的一般特点。也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受权威方言影响而产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67.
吴语是中国第二大方言,在中国江南地区广泛使用.吴语在词汇和语法上有许多独有的特征,跟普通话有一定的差别,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历来成为学者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有关吴语研究的基础上,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系统地分析了当前吴语研究的历程、方法和现状,以期为吴语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68.
浙北吴误是吴语的重要次方方言,但各地方言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从声母来说,鼻音和边音是否有清浊两套,各地并不相同。浊声母dz、dz、z和z在各地方言中的分布也不一致,长兴、安吉、湖州怙地方言比其它各地方言多了一个dz,从的母来说,开、齐、合、摄四类的母在各地均存在着不少差别,如桐乡、海宁有,勘察各县则无。湖州有Y,其余各县则转为等。声调的类别和调值在浙北十县也存在着许多不同。  相似文献   
69.
中古的山摄韵包含了普通话的[an],[ian],[uan]和[yan]四个韵母,山摄在浙北吴语太湖片十市县的音变很有规律。它们的分化有四个类型。甲型:桐乡,海宁读为[ae]的,其它各县读为[ε];乙型,海宁读为[ε]的,其它各县读为[φ],[e],[γ],[ε];丙型;桐乡,海宁读为[iε]的,其它各县读为[iI],[ie],i],[yγ],[ye];丁型;普通话中的撮口呼韵母,桐乡,海宁读为[iε],其它各县读为[iφ],[yδ],[yγ],[iI],[i],[ie]。  相似文献   
70.
赵元任先生的《现代吴语的研究》是中国第一部用现代语言学方法研究方言的作,它最早由清华学校研究院印行出版。1956年,科学出版社重印。这部巨的问世在汉语方言研究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赵元任先生也因此蜚声海内外,成为公认的现代吴语研究的莫基人,堪称现代汉语方言学的开山鼻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