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958篇
科学研究   83篇
各国文化   22篇
体育   111篇
综合类   86篇
文化理论   21篇
信息传播   5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147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感物说是中国传统文论中最有影响的一种文学创作理论。通过陆机、刘勰、钟嵘等一批著名理论家的探讨与研究使之在六期时期达到成熟。这些理论家不仅在前人的基础上扩展了“物”的内涵,还重点阐述了情与景,心与物之间的关系,从内部揭示了感物说的原理,并开启了中国诗学中的情景交融的意境说。  相似文献   
12.
汉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主要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式将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系统化、理论化。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说及其论证方式折射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整体性特征。这种思维特征对中国人的政治思维方式影响至深。  相似文献   
13.
现代科学在带来福音的同时,也造就了危害人类的魔鬼.文章分析了老子"复归于朴"的思想,提出了当代科学发展的根本方向应是认识自然、理解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观点,认为科学发展的终极目的应是促使人类回归到有着丰富充足养料的自然之母的怀抱,使人类达到"天人合一",享有永恒的幸福、宁静和自由.  相似文献   
14.
张世英"万物一体,民胞物与"的哲学-伦理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哲学是追求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之学;以"主客二分"和"天人合一"作为人与世界的两种关系;基于真善美统一于万物一体,强调要把道德意识建立在万物一体的本体论基础之上;倡导哲学家应按自己的哲学信念生活,提出要以希望哲学来代替猫头鹰哲学,是一种综合了中西哲学史的积极成果,并对时代的挑战做出了创造性回应的哲学-伦理观。  相似文献   
15.
时间观、空间观、主体观、以及因缘观等基本观念构成了时空共振、天人合一的大一统宇宙图式,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思维框架。这个框架不仅限定了人们思考和想象的方式、范围,而且预设了人们行为的准则和依据,即以王、道为核心的价值系统——包括中央权威(王)、等级秩序(礼)、合谐(乐)、中庸(道)等核心价值,审美的生活态度,注重实用的生存原则,以及怀方行圆、以静制动、知微待时、安份守位等人生策略;在这个框架之内,在认识与实践领域,则形成了中华特色的社会观、历史观、人性论、方法论、知行观等纲纽性观念,作为思想家们构筑其理论体系的基石。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与西方都有讲天人合一的传统,以天人合一为中国特有的思想恐难成立。余英时从轴心时代的文明突破来讲中国独特的内向的天人合一,其实也有很多问题。因此,如果要研究中国的天人合一之说,应该更深入细致地分析。对此,张岱年曾指出天人合一有两种意义:一是天人相通,二是天人相类。结合近来出土的简帛材料和有关传世文献,可以发现张岱年的说法还有需要补充的地方。天人相通和天人相类共有的思想基础是天人感应。儒学大讲天人感应的灾异学说,将宇宙论和人事相结合,其发展的一个方向是子思《中庸》的圣人"赞天地之化育",另一个方向则是将人世伦理说为天之规则。这两种说法都有更早的思想来源,且都有修养方法。诸子百家说天人合一,有不同的"合",或合于圣人君子,或把人伦合于天常,或合于天道而非人道,或合于天而非人,乃至非圣人。而即使讲天人之分的荀子,也在讲天人合一于人。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思维方式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部著作的理论体系是与其写作目的及采用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的。刘勰著《文心雕龙》的终极目的,决非单纯针对现实的不良文风,而是要穷究“天文”与“人文”的关系,探究“人文”的古今变化,以追寻和阐明“为文之用心”的文章和文学问题的根本原理,以此作为《文心雕龙》的中心课题。以“文之枢纽”和“论文叙笔”两部分为例,说明刘勰以上述目标为中心课题,将“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奉常处变”的循环思维、“取象寓理”和“直观体悟”的形象思维、形式逻辑的抽象思维交错互补为多元复合体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和思考文章和文学问题,从而构造出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论“无讼”     
“无讼”在中国古代一直是统治阶级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并对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对“无讼”产生根源及发展过程这一问题的探求,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本土的传统法律文化,在关于法律本土化和法律移植这个问题上作出适合中国的选择。我们要正确对待本土法律文化资源,以免在构建中国法制体系的过程中多走弯路。  相似文献   
19.
在生态破坏与文明的冲突愈演愈烈的形势下,本文从中西方先哲对待天人关系的思想资源中找寻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之道。  相似文献   
20.
我们既要承认“人是类存在物”,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在追求和谐统一的同时也要承认人与自然的差别与对立。所以,在当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下,我们不仅要吸收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更不要忽视“天人交胜”之理论,只有二者相互借鉴、补充,才能使人与自然保持一份和谐的同时,不忘记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