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9篇
科学研究   7篇
综合类   23篇
信息传播   2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张恨水是通俗言情小说大家,《落霞孤鹜》是使其声名鹊起的一部重要言情小说作品,其强烈的市场反响证明了这部小说的成功。本文主要从叙事技巧角度来解读这部小说的纯熟的叙事技巧,以及在这样叙事技巧背后所隐含着的作者情感态度和作品想要传递出来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02.
张恨水一生编辑过很多种报纸的副刊,他认为在报纸的副刊编辑中要有鲜明的受众意识,他始终坚持为老百姓代言,为民意鼓与呼。他紧跟时局的变化发展,积极运用大众传播的双向关系,坚持在副刊的编辑过程中满足各阶层的需要。通过管窥张恨水的副刊编辑思想中的受众观,可以对现在的副刊编辑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3.
每一个作家所体现出来的文学叙述模式,是深受作家成长环境、成长经历及教育背景的影响的,张恨水也不例外。他的社会言情小说人物叙述模式的形成,是深受其个人成长经历的深刻影响的。  相似文献   
104.
甘久生 《语文知识》2005,(10):10-10
名作家张恨水的长篇小说《啼笑因缘》被拍成电影后,各地电视台争相播映.反响很大。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与作、作品有关的问题,下面解答其中的两个。  相似文献   
105.
20世纪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为了实现富国自强,女性作为一股长期被忽视的力量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不少“五四”女青年完成了由贤妻良母到新女性的转换,从幕后走上社会大舞台,以实现救亡图存的理想。鲁迅以个性解放、人道主义开启了中国人对新的身体存在形式的构想。张恨水则写了一系列女性积极谋生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女性“出走”以后怎么办的解答。可以说,鲁迅是客观、清醒地思考女性命运的,但由于未能完全摆脱传统的男性视角,而无法真正进入女性的内心世界;张恨水则填补了鲁迅留下来的空白,他从女性立场去书写女性内在的精神创伤,并回答了“出走”以后怎么办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6.
在张爱玲散文中,经常出现有关张恨水的文字,这些文字根据不同内容以三种不同形式出现。通过对这一现象及原因的分析,可以发现张爱玲与众不同的文学观以及张恨水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坛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7.
张恨水《八十一梦》是鸳鸯蝴蝶派的代表性戏仿力作,作者为排解苦闷的趣味立场呈现出复杂游移的戏仿姿态,使《八十一梦》文本世界显得丰富而多元,蕴含了多重趣味,造就了丰富的戏仿形态,既有时空穿越的陌生化呈现,也有拼贴混杂的“上下古今”式戏谑,还有对新文学文体的降格化戏仿。《八十一梦》与鸳鸯蝴蝶派的众多读者,成功地完成了对源文本和戏仿文本的双重“解码”,文化趣味、文学记忆、阐释方式等趋近,形成了鸳鸯蝴蝶派的阅读共同体,这一通俗文学共同体对文学生产机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8.
《池州师专学报》2014,(5):F0003-F0003
成立于2013年2月,是由池州学院从事现当代文学教学、科研以及通俗文学研究相关人员组成的学术团体,中心以张恨水史料的搜集、整理为基础,通过对张恨水小说创作实践、现象的研究,探讨通俗小说创作理论以及小说创作与市场关系等规律,进而延展至中国现当代其他通俗文学作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9.
张恨水代表作《啼笑因缘》改编过六版电视剧,在电视剧传播过程中其主题曲也因各自的风格特点被人们欣赏和接受,甚至成为经典之作。由于改编的时代与地区不同,各版电视剧中主题曲在歌词内容、旋律音调、编配方式上并不相同,既有共性又保留着各自的独特性,从中可以管窥不同时期人们对电视剧主题曲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10.
20世纪初,中国作家张恨水和韩国作家朱耀燮等中韩文学作家开始尝试从儿童的认知特点出发,以陌生化的方式重新审视成人世界,并对其反映出的社会问题进行反思和剖析。通俗文学作品中儿童视角的运用与表达,是对成人视角、精英文学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