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9篇
科学研究   7篇
综合类   23篇
信息传播   2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张恨水具有小说家与报人的双重身份,但在二者之间其本位在于报人。他的小说具有很强的新闻性,其新闻性修辞主要体现在隐喻性表达和直接陈述两个方面。其小说的新闻性及修辞特性,既与其报人身份有关,也与小说发表于报纸副刊密切相关。张恨水小说发表于报纸副刊,在传播上形成了受众与创作的紧密互动;在审美特性上具有社会性、世俗性、纪实性和时效性,因其独特的传播性而具有独特的审美特性。张恨水的创作在审美性和新闻性的张力之中,大体做到了平衡。  相似文献   
52.
每一代人都在试图重新认识自己生活的城市,这个任务永远是那样艰巨且趣味横生。拿北京来说,无疑是一座极有感召力的城市,就像是一座贮存梦境与古老气息的博物馆。历来写帝京景物旧事的著述不少,老舍、师陀、林语堂、张恨水、梁实秋、邓云乡等,都有关于北京的记忆与描绘,读者也各取所需。而刘东黎先生这本《北京的红尘旧梦》的独特之处,在于人与城之间神秘而敞开的亲密交流,以及这种交流所形成的独特气息。  相似文献   
53.
贾植芳先生对出版编辑的最新观点发人深省:出版和编辑人员"必须讲究质量,必须用好稿子,必须只认文章不认人,如果认人就是打自己的耳光子,出卖自己的家当."[1]他举例说,世界书局的老板沈知方,发现张恨水是一个人才,特地请张在"会宾楼"吃饭.他们本来素不相识,但出版家只认文章不认人.饭间,沈先生对张恨水说:你写的小说,我们很欣赏.贾先生认为当时上海的出版界善于发现有潜力有才华的作家,善于培养有潜力有才华的作家,所以上海有职业作家队伍,而且产生了许多成功的职业作家.  相似文献   
54.
白杉 《四川档案》2005,(1):18-19
郭沫若母亲怀孕时,曾梦见一只小豹子突然咬住她左手的虎口,所以在郭沫若出生后便为他起乳名“豹”。上私塾时,他有了学名郭开贞,号尚武。因为在兄弟们中排行第八,所以母亲又称他为“八儿”。1919年,他在日本留学时,才取了“沫若”这个笔名。原由是他家乡(今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有两条河,一条是大渡河,称为沫水,另一条是流人大渡河的雅河,称之若水。  相似文献   
55.
张恨水是安徽潜山县人,我国新闻界的老前辈,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多产作家.他一生写小说124部,计3000多万字,是名副其实的著作等身的作家,在报界也是顶尖的人物.  相似文献   
56.
刘剑 《新闻世界》2007,(5):46-46
虽然张爱玲在大陆的三十多年中足迹未履安徽,但她却有着浓浓的安徽情结。提起安徽,张爱玲便会想到六安瓜片;会想到她的偶  相似文献   
57.
张恨水在通俗小说史上取得的巨大成功得力于他成功地把握了现代报刊这一文学载体;现代报刊对张恨水在小说创作的叙事方式、叙事内容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同时,也为报人身份的张恨水赢得了一个表达自己思想文化观念、抒发艺术才情的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58.
张恨水深受佛教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其小说创作体现了明显的宗教意识,前期小说主要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后期创作则主要道家思想的影响.张恨水小说中的人物,是一种文化.镜像",体现了张恨水的一种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59.
处于新旧文化交替时期的作家张恨水对于作品创作内涵的选择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张恨水结合时代精神,对通俗文学进行了现代性改造,打通了雅俗的界限,很好地处理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从文体结构、主旨内涵、表现形式等方面分析了张恨水对新旧文学的整合,这种新旧文化间的和谐处理不仅对文学史有着标志性意义,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60.
《太平花》是张恨水第一部加入抗战内容的长篇国难小说,从1931年初刊,1933年初版,至1946年定本,其版本和文本,一直处于增删重版的异动状态。本文以《太平花》为个案,通过考证史料、爬梳版本与缕析文本,探讨张恨水小说异动问题,揭示作品背后的异动逻辑,并试图说明:《太平花》的“不太平”打破了小说文本相对封闭的固化状态,与个人、社会和时代(历史现场)的“不太平”保持着互动和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