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09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130篇
教育   18801篇
科学研究   938篇
各国文化   24篇
体育   65篇
综合类   298篇
文化理论   36篇
信息传播   1552篇
  2024年   138篇
  2023年   587篇
  2022年   448篇
  2021年   566篇
  2020年   623篇
  2019年   570篇
  2018年   303篇
  2017年   566篇
  2016年   718篇
  2015年   1151篇
  2014年   2536篇
  2013年   1749篇
  2012年   1885篇
  2011年   2148篇
  2010年   1622篇
  2009年   1420篇
  2008年   1595篇
  2007年   1035篇
  2006年   661篇
  2005年   482篇
  2004年   257篇
  2003年   200篇
  2002年   183篇
  2001年   113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61.
所谓的微课是以短视频为载体,展现某个知识点和教学环节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近年来刚应用到我国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认真学习微课的核心理念,要有效地将微课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结合在一起,以展现阅读文本的价值,进而在展现语文课程价值的同时,也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做好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162.
一切阅读行为都是具体的。离开具体文本,抽象地讨论阅读毫无意义,因为所有的阅读都是针对特定文本的阅读。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思想情感表达方式,背离这一方式,将对读者的正确理解造成极大的障碍。本文试图从文本体式角度入手,探讨阅读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3.
正探究,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发现问题,认真、深入地思考问题,并主动寻求途径、方法来解决问题。它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信息,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探究的过程。各个学科有各个学科的探究,语文学科的探究就是师生在课堂上探讨一个又一个语文的疑难问题。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对文本探究、感悟的过程。一堂好的语文课师生应积极互动,学生参与体验,注重情境创设,突出知识的探究。语文课如何才能做到有效探究,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感悟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4.
正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聘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  相似文献   
165.
本文以着眼文本阅读,渲染多维目标为前提,具体论述初中英语文本阅读的科学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66.
朗读是理解作品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情境的创设、多样化的朗读和有效的点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达到真正的有所感悟,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67.
一、一堂好课,首先要能准确把握文本形式什么是文本形式呢?德国大文豪歌德曾经说过一段话:"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以下我们以欧阳修的《秋声赋》一课的教学为例,去探索这个秘密,去解开这个秘密。《秋声赋》的文本形式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文本的结构。《秋声赋》的文本结构有三重:第一重结构是文本的表层结构,即首先写秋声,然后写秋声从何而来(从表面的秋状而来,从深层的秋气而来),最后写  相似文献   
168.
《雨巷》的特质在于"朦胧的美",作者的创作态度和读者的多元解读共同成就了美的诞生,对于朦胧的美,并非需要一个确定的答案,把握解读路径才是真正的"点石成金"之术。《雨巷》的音乐性值得解说,但应该打破总是依赖朗读来进行诗歌教学的套路。诗歌是感性的,但诗歌鉴赏恰恰是理性的。要想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就不能总是停留在感性体验的阶段,相反,应该向"声音"背后寻找"意义"的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69.
高效课堂一直是教师的追求目标,初中语文课程要按照学科特点打造不同的模式。通过深挖教师素质、关注学生身份、利用文本效能等多方面阐述问题,提供探究内容。  相似文献   
170.
正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在我看来,沈玉芬就是一块璞玉,历经20年的教育锤炼,已然实现了从"石"到"玉"的生命蜕变;她的语文课堂,如花般绽放,呈现出生命的活力与芬芳。一、教育的情怀:在乡村教育中实现人生的价值1995年,沈玉芬从师范毕业,来到江苏省的南大门盛泽,走进占地仅有9亩的弄堂小学,时名盛泽镇中心小学。简陋的校舍,破旧的宿舍,让她有种说不清的失落。然而,老学校里的老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