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99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56篇
教育   3364篇
科学研究   447篇
各国文化   394篇
体育   770篇
综合类   306篇
文化理论   184篇
信息传播   2018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169篇
  2022年   104篇
  2021年   149篇
  2020年   131篇
  2019年   150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171篇
  2016年   195篇
  2015年   297篇
  2014年   626篇
  2013年   632篇
  2012年   749篇
  2011年   771篇
  2010年   651篇
  2009年   604篇
  2008年   579篇
  2007年   401篇
  2006年   300篇
  2005年   196篇
  2004年   125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博物馆与无形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的二十年间,亚太地区的博物馆、遗产机构和世界文化遗产地与世界其他地区一样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们日渐成为游客云集的中心,并与利益集团休戚相关,也成为日益全球化环境中的实现地域与身份认同的争论焦点。在欧洲和其他西方国家,这些机构为了能够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处理好这些关联关系并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2.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整个20世纪,人类对文化遗产的认识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些发展阶段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使人们在认识文化遗产时变得更加理性和全面。换言之,对文化遗产认识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作为这一进化过程的必然结果,在新旧两个世纪交替的时候,  相似文献   
23.
博物馆与无形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世界科技化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在全球日益一体化的今天,如果我们想要维护化的多样性并加强化的多重性的话,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保护化遗产就是一件紧迫的事情。而在这其中,由于人们认识的相对落后,以及其本身所固有的孱弱,  相似文献   
24.
中国博物馆与无形遗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世界上无形遗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化传承的古国。中国有字记载的连绵不断的明史达5000年以上,有实物记忆的明史上朔得更久远。中国的历史遗产包括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统称中华化,连绵不断,积淀十分深厚。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诸子百家的思想化,  相似文献   
25.
准确把握无形化遗产的实质。国际博协遵循的核心价值准则中曾规定“世界上自然和化的有形和无形遗产都应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播和延续”。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人类明的不断进步和全球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化遗产的认识已从有形遗产扩展到无形遗产。因此准确把握无形遗产的内涵,对指导博物馆参与无形遗产的管理是大有脾益的。  相似文献   
26.
中国传统物修复技术的内涵。中国传统物修复技术既是一门有上千年历史的传统工艺技术又是一门边缘科学,它包含了很多学科和实用技术,在学科方面,有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金石学、化学、金属工艺学、美术鉴赏、鉴定学等;在实用技术方面有造纸、纺织、钣金、铸造、鎏金、油漆、陶瓷、电焊、石刻、色彩、绘画和书法等。  相似文献   
27.
花中四君子     
《礼记·曲礼上》云“:博闻强记而让,敦善行而不殆,谓之君子。”君子,指品行高洁的人。而“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以其幽芳逸致、风骨清高、不媚俗、不染秽的特点,也堪当君子之名。历代文人墨客、隐逸君子对它们赏识有加、推崇备至,常以其自比,喻高风亮节、清雅淡泊的品质。而此雅号便随着这些文化遗产流传千古,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梅——傲雪凌寒暗香浮远【美文赏析】腊梅(节选)余秋雨……现在,所有病人的情感都投射在腊梅上了,带着一种超常的执迷。与我同病房的两个病友,一早醒来就说闻到了腊梅的香气,有一位甚至说他简直是…  相似文献   
28.
敦煌莫高窟     
杨学勇 《寻根》2005,(3):96-102
敦煌,位于今甘肃省河西走廊的最西端,甘、青、新三省交界地带,是古代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中西交通的中转站,也是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重要城镇;是古代丝绸之路河西道、羌中道和西域南北道交汇要塞,是联结中原西域和中亚以及欧洲的咽喉之地,乃“华戎所交,一都会也”(《续汉书·地理志》刘昭注引《耆旧记》)。敦煌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它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20世纪初王道士等人在清理莫高窟16窟时偶然发现了藏经洞(今编号为第17窟)从而使保藏在此的成千上万件绢纸书画、文献遗书得以重见天日,打开了…  相似文献   
29.
30.
近年来,学术研究中广为提倡学科交叉和渗透,这为学科或专业跨上一个新台阶、进入一个新的研究视点、引入新的研究方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现代社会分工细化,专业界限清晰,逐渐构筑了学问、学的隔阂和交流的困难.使专业研究似深山中的峡谷沿纵深方向发展,而缺乏横向的拓展。事实上.不少有识之士已对此现象保持着警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