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篇
教育   33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16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1942-1944年晋冀鲁豫边区自然灾害危机爆发后,边区政府及时作出反应,开展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救灾运动,使嗷嗷待哺的灾民看到了希望,但也使灾民产生了等、靠、要的思想;随着1943年旱情的继续发展,边区政府转变了"赔钱"救灾的观念,逐步向长期、整体、自救和生产等救灾方式转变,领导群众开展了大规模的生产渡荒运动,成功地渡过了这场灾害危机。  相似文献   
32.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基础财政制度的建设始终遵循着正规化的发展方向,并在正规化基础上追求财政行政工作的科学性。边区基础财政制度以预决算制度、会计及金库制度和审计制度作为正规化制度的基础,并通过村级财政的管理实现基层财政的正规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33.
刘汉承 《收藏》2007,(3):144-145
晋冀鲁豫边区是在侵华日寇包围,分割,封锁中建立起来的最大的敌后根据地。该地区烟草资源丰富,发展烟草工业给边区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据《冀南银行》一书记载,仅1947年全区烟叶产量达1040多万斤,  相似文献   
34.
魏建忠 《收藏》2007,(10):141-141
冀南银行是晋冀鲁豫边区的地方性银行,该行于1939年10月15日成立,总行设于山西黎城县小寨村,印刷厂分别住小寨沟一带的漆树、郭转、宽漳山等自然村(此版即发现于宽漳山村)。冀南票共发行面额有19类47种之多。1948年10月改名为华北银行,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抗日根据地银行。  相似文献   
35.
晋冀鲁豫边区税收制度服务于战时经济建设,始终遵循正规化和科学化的行政方向。为使合理负担更加公平合理,边区政府致力于清查田亩工作,科学划分经济区,在评议工作中积极贯彻群众路线,旨在追求税收工作的科学化。在宣布取消田赋的基础上,边区政府积极推进试行累进税制。关税对调节边区贸易,促进生产意义重大。税务部门通过科学调查营业额确定税负使商业税征收更加科学。边区各种杂税征收,也对经济建设和商业贸易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6.
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是按照党的七大精神,为纪念牺牲在晋冀鲁豫边区的八路军总部前方司令部、政治部、一二九师及晋冀鲁豫军区的革命烈士,于1946年3月由晋冀鲁豫边区参议会决议修建的,1950年10月21日落成,是我国建设较早、规模较大、建筑艺术较高的全国著名革命烈士纪念地,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景点景区。陵园位于邯郸市中心,主要建筑有烈士纪念塔、人民英雄纪念墓、陈列馆、烈士纪念堂、左权将军纪念馆、左权将军墓、"四八"烈士阁、晋冀鲁豫人民解放军烈士公墓等。园内安葬有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中共北方局军委书记张兆丰,抗日民族  相似文献   
37.
刘庆礼 《收藏》2014,(12):79-82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一二九师挺进晋东南后,以太行山为依托,向冀鲁豫平原发展,开辟了包括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各一部分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成立了晋冀鲁豫边区政府。1939年10月15日,冀南银行在山西黎城县小寨村正式成立。  相似文献   
38.
李明 《集邮博览》2014,(5):8-16
正引言"红便邮"是集邮者对"苏皖边区红色‘便’字5分邮票"的俗称(图1)。该票是解放战争时期所发行的解放区邮票中最具集邮价值,或者说集邮重要性最高的邮票。据考证已露面者不超过10枚,因此,多年来一直倍受集邮者的关注,已成为解放区邮票中著名的珍品之一。最早报道该票的文章刊载于1947年10月在南京发行之《首都邮刊》创刊号上,是一篇署名"筱"(即张筱,系已故著名集邮家和火花收藏家)的《红辨士票在边区》。该文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39.
《邢台学院学报》2017,(1):138-140
1939年是晋冀鲁豫边区大灾之年,这年7、8两个月,一场特大水灾席卷整个晋冀鲁豫边区,给人们的生产以及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危害。面对破坏力极大的水灾,晋冀鲁豫边区采用标本兼治的两套治理措施,充分调动了政府、百姓、乡绅、商人等诸方面的力量,展开了力度相当大的救灾和治理水患运动。边区政府减轻灾民负担,加紧拨粮拨款;平抑物价,发行新币;勤俭节约,社会互助;转移难民,发行公债;赈济灾民,并将救灾与生产结合起来,兴修水利,以工代赈;抢种补种,发展生产;安置灾民,发展合作社;发展工商副业、合作社,大力展开堤树等植树活动。在共产党和边区政府领导下,根据地军民战胜了六十年一遇的大水灾。所以理清1939年晋冀鲁豫边区的水灾治理情况,对治理水患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0.
李红英 《兰台世界》2012,(25):39-40
1941年7月晋冀鲁豫地区的太北、太岳、冀南、冀鲁豫根据地合并,成立了晋冀鲁豫边区政府[1]619。1942—1943年,边区一带发生百年奇旱,冀南、冀鲁豫、太行的五、六分区普遍歉收。冀鲁豫区有重灾村1050个,轻灾村有580个……30万灾民,已经到饥饿的边缘了。1943、1944年,继大旱之后又发生了空前的蝗灾,波及6个专区32个县[2]243。严重的自然灾害使本已困难的根据地经济更加恶化,边区进入非常困难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