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5篇
  免费   95篇
教育   464篇
科学研究   12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2篇
综合类   20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5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5 毫秒
661.
刘贵福 《唐山学院学报》2021,33(5):24-28,67
建党初期,李大钊对无政府主义者既有联合又有斗争。在一些早期的党史文献中,关于李大钊对无政府主义者的斗争,有"动摇"和"踌躇"的批评。但将李大钊对无政府主义者的联合与斗争置于李大钊的思想体系中看,就会发现"动摇"和"踌躇"的批评并不准确。李大钊对无政府主义者的联合与斗争是在其调和思想下开展的,其所写的《自由与秩序》一文,讨论个人自由和社会秩序关系正是其调和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662.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人,对促进中国传统史学现代化和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作出了重大贡献。李大钊史学思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语境和逻辑理路,他联系中国革命的具体进程,对历史、历史学、历史观以及史学与人生、史学在科学中的地位等作出了精辟论述,强调要以"新"历史观指导史学研究,重视史学的理论基础,把"活历史"放入整个历史进程之中,以"民众"为基础建构"平民"的新历史,最终本着建设社会主义的价值旨归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历史观、认识论、方法论和研究范式等方面,这些思想对于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具有原创性贡献,确立了中国历史研究的价值意义和目标取向。  相似文献   
663.
李大钊把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了"为什么建党、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初步构建了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建党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中国化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全面系统地研究李大钊的建党思想,对于缅怀李大钊的丰功伟绩和崇高精神、推进全面...  相似文献   
664.
中国近现代史上李大钊和胡适对自由问题均提出见解,且影响巨大。通过比较发现,二人都主张中西结合、思想自由、调和自由与秩序的关系、重视立法,但其中所体现出的侧重点、方式方法以及产生的影响又不尽相同。站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对二人自由观进行分析,有利于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有利于推动民主政治与民主法治的建设。  相似文献   
665.
1918年李大钊在《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一文中提出了中国“犹能卷土重来,以为第二次之大贡献于世界之进步乎”的“中华文明之问”,这是俄国十月革命后和中国五四运动前,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中国先进分子探索国家出路的重要思想表达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伟大愿景的思想先声。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领导中国人民通过四个历史时期的接续奋斗,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历经奠基、发端、展开、基本成型过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百年来探索人类文明发展取得的重大成果,必将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666.
李颖 《唐山学院学报》2023,36(2):20-27,75
理解李大钊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原因,既不能忽视时代条件的推动作用,也不能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领作用。"五四"以前,李大钊矢志追寻的民族解放理想在现实面前陷入困境。与此同时,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发表以前,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话语与方法已开始出现或渗透于李大钊的著述之中。李大钊初步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与他自身的思想诉求之间形成了内在自洽,从而引领李大钊从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并不是单纯基于时势的情绪化选择,而是一种基于比较、批判和鉴别的理性化选择。  相似文献   
667.
杨孝青 《唐山学院学报》2023,36(2):12-19,35
重视创造是李大钊哲学思想的鲜明特点。李大钊在会通"中西马"文化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创造"为核心的新哲学体系。从宇宙论来看,李大钊将《周易》的变易思想、道家的"道生"说、西方进化论学说以及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相结合,揭示了宇宙的存在是一个生生不已的创造过程;从认识论来看,李大钊从传统文化"民彝"一词切入,通过引入西方近代民主政治观念对其加以诠释,指出创造是人民的固有本性,进而揭示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从方法论来看,李大钊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会通东西方文明之长,创造灵肉一致的"第三文明";从实践论来看,李大钊通过"少年运动"扩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源头活水,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学术体系建设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668.
周良书  孙延 《唐山学院学报》2021,34(4):16-23,30
李大钊和毛泽东都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前者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第一人,后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大成者.毛泽东与李大钊的交往经历,对李大钊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的继承,对李大钊关于中国革命对象、动力和策略等思想的发展,是其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集大成者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的这种交往互动、代际传承和知识创新,也是中国共...  相似文献   
669.
孟成全 《唐山学院学报》2022,35(5):10-16,76
在中华民族由"自在存在"到"自觉存在"的转变中,第一个拥有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人、第一个自觉而公开地标举现代中华民族旗帜的人是李大钊李大钊的中华民族观念继承了立宪派、革命派的成果,强调中华民族是由中国各民族融合而成的、是各民族平等基础上的统一体、包括中国境内的所有国民,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并阐释了其深刻内涵。而李大钊的中华民族复兴理念则认为中华民族复兴的方法是变革,中华民族复兴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关键在于青年,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为社会主义。李大钊的中华民族观念是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的源头。  相似文献   
670.
面对近代以来中西文化碰撞所造成的文化认同危机,李大钊、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不得不全面评估中国固有文化,并思考其与现代西方文明之间的关系.他们对中西文化的认知,既有根本倾向上的相同或相似,也有具体细微处的差别与不同.相比较而言,无论是批判传统文化还是推崇西方文化,李大钊的态度都比较平和,而陈独秀的态度则较为激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