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篇
  免费   1篇
教育   118篇
科学研究   69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5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61.
中国科学技术馆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而承办的“奇迹天工”展览,以物化的历史和文化形态,大力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有效传播了中华科技文明对现代科学发展震古烁今的历史贡献,为“中国有科学”做了有力注脚,为世界了解中国提供了一个窗口;李约瑟博士垂数十年研究而迄于蒇事的《中国科学技术史》,高度肯定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价值,在为世界科学文明探明源流的同时,用不争的史实促使西方人对中国科学刮目相看,从而“还给中国科技一个公道”。  相似文献   
62.
李约瑟难题是困扰中国学界很多年的一个难题,从李约瑟提出至今,人们试图从各个方面来解答它。李约瑟难题对于中国的意义甚大,甚至有人认为其意义不亚于"哥德巴赫猜想"。就李约瑟提出的问题,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制度以及地理等方面给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3.
李约瑟难题”的主要内容是:“虽然中国古代有众多的科技发明,对人类的科技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科学和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这个问题涉及对东西方文明的探索和思考,自从被提出就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国内外学者研究“李约瑟难题”的态度十分积极,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李约瑟难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和试解,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方向大致可以分解为“如何理解李约瑟难题”以及“如何解答李约瑟难题”这两个子问题.文章通过对李约瑟难题的内涵与意义的解读以及对其已有研究工作进展的分析,从生产力水平、外部动力以及数学内部本身等方面探究分析近代数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并由此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64.
钱学森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人民教育家.他在临终时对中国教育前景的担忧被提炼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它与“李约瑟难题”一样,对中国的科技和教育工作者都有深刻的启发意义.钱学森以他的求学和教育科研经历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发展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才能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65.
《周易》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圭臬,深刻影响着其他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其构建的易学时空观、"天人合一"理念、阴阳五行学说以及系统思维模式,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近代科学的萌发进程。面对李约瑟难题,即近代科学技术没能在中国产生的原因,易学提供了另一个异样的解读视角。对易学思想的适当扬弃、辩证把握,能够为现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6.
纵观学术界对"李约瑟难题"的观点和意见,中国传统文化所固有的重人道、轻天道,重礼治、轻法治,重群体、轻个体,重直觉悟性思维、轻理性逻辑思维四个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领先的传统科技没有在近代转化为近代科学。而当今我们的任务是要重建中国文化,这就要求我们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吸纳西方文化的精华,将二者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创新。  相似文献   
67.
英国人李约瑟的皇皇巨构《中国之科学与文明》影响深远,其中译本《机械工程学》卷中引用了一幅元代佚名画家的水磨插图,以“显示元代工程师之优良技术”。同时在“东方及西方水轮”一节中,他认为“在叙利亚以东,多用卧式水轮,例如波斯、土耳其斯坦及喜马拉雅之洪萨区域以及中国等”。所附的三张照片,也都是卧式水轮。  相似文献   
68.
一个传统,两次革命 论现代科学的渊源与李约瑟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约瑟问题”大家耳熟能详,至于现代科学,则一般认为发源于文艺复兴。我把这两个题目合起来讨论,是因为它们关系密切,而且要做一点翻案文章。我要说明的是两点。首先,“李约瑟问题”其实不是问题,不是寻求解答的疑问(question),而是一个论题(thesis),一套观点。所以我们并不需要为这所谓问题寻求答案,而是应该考究“李约瑟论题”的内涵和根据。  相似文献   
69.
《中国图书评论》2009,(6):F0004-F0004
李约瑟:揭开中国神秘面纱的人》充满了史涛色彩,给人身临其境之感。通过作者行云流水的笔触,展示了是什么样的力量促生了李约瑟和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乃至伟大的人类本身之间那精彩绝伦的令人难以忘怀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70.
又见李约瑟     
恰逢世界读书日,友送来英国畅销书作家文思淼(Simon Winchester)的新书《李约瑟:揭开中国神秘面纱的人》(英文版The Man Who Loved China),希望我见见作者。我看看封面,又翻翻目录和序的部分,“李约瑟将改变世人对中国的这种成见——远离世界主流文化,除了能给世界提供丝绸、陶瓷、茶叶和大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