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2篇
教育   147篇
科学研究   3篇
综合类   1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忆当年,师范毕业,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每每设计教案,总遥想起承转合尽在掌握。开篇的唯美,承接妙语连珠,讲得酣畅淋漓,学生听得入迷。铃声响时,还教得意犹未尽。看如今,十年课改,岁月历练,从"教"到"学"。课堂不再炫技,转冗长的抒情为虔诚的倾听,把台下混沌一片的学生整体,还原为真实、丰富、具体的儿童。儿童阅读、儿童视角、儿童学习方式成为主旋律,关注儿童兴趣,将儿童的"声音"化为教学资源,悉心策划、支持儿童的学习活动,走出课堂,学味悠长……  相似文献   
102.
《虚拟》是毕飞宇的一个体质非常好的孩子,文本的流畅与内在的缜密、语言的简洁与内容的浩瀚、叙事的优雅与精神的扩张都让我感到震惊.  相似文献   
103.
赵健 《大学生》2014,(8):56-57
正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寒假,我和一群小伙伴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去"思奔"!在七天的时间里,我们去了南京最文艺的书店、咖啡馆、教堂、寺庙、美术馆、大学等地方,每天晨读晨练,有毕飞宇、叶兆言、朱大可等名师给我们分享学思历程,在每晚的围炉夜话中,我们畅谈诗歌、信仰、公益、商业、电影、梦想等话题……  相似文献   
104.
经验告诉我,在文学领域谈论“大师”是件危险的事儿,“大师”是文学界的一只火药桶,碰一点火星子就爆炸.工艺美术大师、魔术大师、非物质文化传承大师、汽车技能大师……此类“大师”尽可以封号,但“文学大师”“语言大师”这类与文学搭钩的“大师”不能随便封号——要不有人会跟你急——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写作者和读者在乎,说明了在人们心中“文学大师”这顶桂冠象征着文学至高无上的尊严,同时也说明了文学的模糊性和丰富性让共识成为奢侈.所以,“文学大师” 这顶桂冠只配极少数人佩戴,那些众望所归的、那些经历了时间检验的、那些征服了无数读者的作家才拥有这份幸运.  相似文献   
105.
近年来,毕飞宇的小说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评论家所关注和肯定.从1991年的处女作《孤岛》,到《青衣》、《玉米》系列,再到《平原》和《推拿》,作品内容几经流变,但“疼痛”主题一直贯穿于他的小说创作中,如他所说,“我一直在‘疼痛’这个命题下工作”.本文从童年经验、生活经历、地域文化、审美追求四个方面探讨毕飞宇小说创作中“疼痛”意识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6.
经过五轮投票,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于2011年8月20日在京揭晓,张炜《你在高原》、刘醒龙《天行者》、莫言《蛙》、毕飞宇《推拿》、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5部长篇佳作最终胜出,获得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崇高荣誉。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奖从2011年3月初开始征集参评作品,5月中旬评委开始分散阅读参评作品。与往届评  相似文献   
107.
正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毕飞宇说对写作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坦言:"我可以负责任地讲,我的作品肯定有好有坏,但哪怕是篇小散文都不会是粗制滥造的。"在中国当代文坛,毕飞宇的作品有相当的个人特色和文学价值,但是,他却格外清醒。他明白:"作家过了40岁,再想倚仗自己的才华是最愚蠢的。"为此,已过不惑之年的他从未停止学习。天道酬勤,尚在"成长"的毕飞宇理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08.
钱映雪 《文教资料》2014,(36):82-83
毕飞宇的一部《青衣》让筱燕秋家喻户晓。在筱燕秋的心中,《嫦娥》是她的全部。她因《嫦娥》而生,因《嫦娥》而死,这戏蕴涵着她的一生。在小说中,毕飞宇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与强烈的矛盾对比,将筱燕秋的执着、骄傲与美丽刻画得无可替代,同时也让人引起对人生的意义的深刻追问。  相似文献   
109.
110.
<正>范开源抓周,一书拎手,旁若无视。万发缘生,就因了那时的真性一瞥,拎起书本的那一刻,竟然真的注定了他与书的机缘。三岁开始独立阅读,书斋、灯下,自有书相伴,坐车、行船,仍手不释卷。小开源不仅畅游课外书海,而且从小学到现在,各门功课都是名列前茅,以至于家长每每被请到学校介绍家庭教育经验。"给他时间,给他书,就等于给了他整个世界。"范开源的妈妈如是说。种子落下,就要生根发芽,直至枝繁叶茂,开花结果,美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