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2篇
教育   147篇
科学研究   3篇
综合类   1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31.
“新生代”作家往往回避“国族宏大叙事”,以世俗、民间、私人、鸡毛蒜皮的琐碎庸常来反映生活,观照人生,透视人性;他们更多关注的是人——普通人,关注他们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喜怒哀乐。毕飞宇是“新生代”作家中颇为引人注目的一位,他的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所关注的多是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空巢”老人、  相似文献   
132.
自人类诞生以来,人就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进行着艰苦卓绝的努力,这种努力的根本目的是寻求人的自由和解放,追求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然而迄今为止,人类始终未能避免异己力量的捉弄,一直未能达到自由与解放的境界。无论人们放眼社会罗盘所指的任何方向,都将发生异化。  相似文献   
133.
毕飞宇在“新生代”作家中颇为引人注目,其小说植根生活,透视人性,描摹世态,关注当下,既具有深刻现实性,又蕴藉哲学思考。毕飞宇07年新作《相爱的日子》抒写失业大学生充满艰辛与苦涩、孤寂与屈辱的生存境遇,笔端饱含深情,行文充溢悲悯.充分体现了作家一以贯之的浓重的人文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134.
《平原》以毕飞字一以贯之的主题和风格,真实地描写了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命运沉浮,既展示了那段历史梦魇给中国人造成的灾难和不幸,又深刻揭示了个人凄惨命运及其与乌托邦理想悖论间的繁杂关系,以及彰显出权力与人的命运、人的精神状态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显示出毕飞宇文学才华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35.
当代小说艺术家毕飞宇在他的作品中应用词类的变格、超常的搭配、辞格的变异三种特殊的语言技法,使作品语言重新获得“活力”与新“质”,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更新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陈旧感觉,在出乎意料与惊叹之中被他赋予的清新之味而吸引,而感染,而陶醉。这种创作手法无疑正实现了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艺术主张,体现着一个文学写作者对语言修辞的积极追求。  相似文献   
136.
《玉米》写了玉米、玉秀、玉秧三个女性。三个人在同样的环境下做出了不同的选择,相应地获得三种不同的命运。她们的共同之处是其命运与政治密切相关,相异的是她们找到了与政治的不同联系方式。玉米是牺牲自己来实践政治法则,玉秀则始终逃脱不了政治的围攻,而玉秧在自觉不自觉地与政治的斡旋中,完成了青春与政治的相互解构。  相似文献   
137.
毕飞宇的先锋精神始于他的第一部作品《孤岛》,一直延续到当下《欢迎来到人间》。这种先锋精神及其叙事集中体现在空间对时间的割裂。结合空间理论的发展,从詹姆逊的后现代超空间理论视域来看,毕飞宇以认知测绘的写作姿态,塑造了当下超空间的同质化和主体无法超越空间的生存状态。而距离的产生是毕飞宇认知测绘的前提,也是其引导受众重新定位的前提。他拉开了生活与写作、个人与社会、文学与评论之间的距离,以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融合的视角,帮助当下受众重塑空间认定和自我认知。ChatGPT的产生却恰恰是抹杀距离的科技推手,技术常态又将像以往一样消减大众认知测绘的能力。因此,当代作家需要强化先锋精神,在创作中强化距离控制力。  相似文献   
138.
2019年夏天,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南京大学教授毕飞宇和长江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清华来到济南外国语学校"鹊华学堂",以对话的形式为师生奉献了一场异彩纷呈的讲座。其中既有他们写作体验的分享,也有基于写作立场对经典作品的独立解读,更不乏教育者角度的谆谆恳谈。现场生成,启发颇多。  相似文献   
139.
毕飞宇的小说《玉米》《玉秀》《玉秧》(即《玉米》三部曲)揭示了女性在父权社会的生存困境,表达了女性的欲望主题。论文从身体书写的角度分析毕飞宇《玉米》三部曲,揭示女性在父权社会中受到的压抑和束缚。在父权文化中,女性身体一直处于“被凝视”的状态,女性在男性的凝视下,对身体进行自我规训,并屈从于父权社会。在《玉米》三部曲中,女性身体的觉醒带来的是对父权社会的反抗,女性企图出卖身体来获得权力,以“反凝视”的方式来揭露男性的虚伪和卑劣,然而结局最终走向失败。毕飞宇的女性身体书写肯定了女性情欲的合理性,表达了对父权制社会的反抗,揭示了女性在自我解放的道路上探索的艰难。  相似文献   
140.
李晓梅 《现代语文》2009,(12):91-92
毕飞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奇异的笔触,成功的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悲剧性女性形象。其小说着重笔墨描写人性丑恶的一面,昭示出这些女性在精神上的残缺和人性的扭曲。这些女性为了使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不择手段,使灵魂在权利和物质的诱惑下逐渐沦陷,丧失了原本的道德和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