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0篇
教育   32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28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虽然微博的出现迟于Twitter,在诞生伊始亦未引起外媒的普遍关注,但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它对中国舆论环境和传统媒体行业的影响却是快速而惊人的。对传统媒体行业的新闻从业人员来说,以微博等“自媒体”为平台的“公民报道”已成为传统媒体做好突发事件报道不容忽视的方面。  相似文献   
52.
毕一鸣 《中国广播》2011,(10):35-38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也是辛亥革命的先声。虽然只发行了26期,但是它对推动中国的民主革命和共和理想的实现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作出了难以磨灭的历史贡献。新闻传媒在社会变革中如何发挥重要影响和作用?《民报》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53.
粱启超     
《档案与史学》2011,(8):3-3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别号沧江,又号饮冰室主人。1889年中举。次年拜康有为为师。1895年参与公车上书,参加强学会,编辑《万国公报》百日维新”时。协助推行新政。1896年在上海参与创办《时务报》,任主笔。戊戌政变后亡命日本,在横滨创办《清议报》1902年创《新民业报》905年起与《民报》激烈论战,坚持改良立场。  相似文献   
54.
梁启超说,报刊是“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镜也,文坛之王也,将来之灯也,现在之粮也”。我国报刊从产生到现在,经历了近200年的历史。这个起源和演进过程中,从内容到装帧一直在演变和发展着。从梁启超的《时务报》到孙中山的《民报》,从陈独秀的《新青年》到早期共产党人和鲁迅、茅盾、邹韬奋等先驱的办刊活动等等,  相似文献   
55.
《新民丛报》学人在宣传自由思想时,往往用带有感情色彩的文字来征服读者,取得很大成功。但是,人的感情一旦被调动起来,就容易失去理性。当《民报》学人用感情来调动中国人进行革命时,《新民丛报》学人看到了感情用事的危害,主张国民一定要理性思考,并试图与《民报》学人和解,但是没能成功。  相似文献   
56.
人民主权论是卢梭学说的重要理念,也是取代古代君权神授的关键理论。《民报》学人不仅服膺其思想,而且主张以此为基础建立共和国,从而实现中国人的自由。为了使其更好地为广大中国人民所接受,他们将其翻译为帝民说。  相似文献   
57.
《太原大学学报》2019,(6):15-19
民报》学人认为,排外有正当之排外与非正当之排外,中国人应该在国际法范围内进行正当的排外,所以中国人要想主张国际之权利,不可不知国际法。这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民报》学人更倾向于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相似文献   
58.
辛亥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已经输入到中国。社会主义主张借助国家、政府的力量实现自由,与自由主义借助国民自身力量有较大差距。无政府主义在实现自由的方式上则不要国家和政府,与自由主义所主张的限制国家、政府的权限亦不同。革命派与改良派介绍了许多西方自由主义的自由思想,也注意到了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自由,并将其传入中国,甚至有人认为在中国现实条件下社会主义的自由比无政府主义的自由更容易实现。这是当时中国新知识分子对社会主义自由的朴素认识,但是却影响了许多先进的仁人志士。  相似文献   
59.
改良与革命本来都是实现自由的手段,但是随着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的开展,《新民丛报》学人与《民报》学人展开了关于改良还是革命的激烈争论,自由本身反而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新民丛报》学人认识到争论的弊端,试图与《民报》学人进行多方面的调和,但是遭到拒绝。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