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556篇
科学研究   55篇
各国文化   100篇
体育   154篇
综合类   75篇
文化理论   24篇
信息传播   37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235篇
  2013年   177篇
  2012年   183篇
  2011年   160篇
  2010年   178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180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汉文明对当时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汉代文明的繁荣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繁荣昌盛的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开启了中华文明引领世界文明潮流的进程。对这段历史文明进行更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对于教育后人珍惜、发扬中国以至世界文化的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大的学术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82.
汉代是古代诗学的过渡期,由于汉代经学的权威地位,使汉代诗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经学的影响,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汉代经学促进了诗学的发展;二是经学的今、古文之别导致了汉代诗学的不同特色和价值:三是汉代诗学受经学的制约.  相似文献   
983.
段玉裁是清代乾嘉时期的著名朴学大家,在音韵和文字训诂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通过考察段氏文集及其家族文献,我们发现,作为学者的段玉裁在诗文创作上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他的文学观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清代考据学者对于文学的普遍态度,其文学创作也体现出当时极其兴盛的经学研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和渗透.  相似文献   
984.
先秦《易》学已有了相当的发展。汉初传《易》者继起,《易》学开始成为显通学派。昭、宣以迄西汉之末,令文《易》前后承传大畅其势,以孟、焦、京为代表,形成新的《易》学体系。东汉《易》学的演化表现在令文《易》学与谶纬的合流,以及古文《易》学的由微而显。汉代官学地位的确立大大推动了《易》学空前广泛的流传,而象数说的突出发展构成汉《易》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985.
在对古代有关《诗经》“赋比兴”的阐释作一梳理,将这些阐释类归为文字训诂之说、善恶说、显隐说、正变说和盛衰说等五种,并略作说明。  相似文献   
986.
有一句五个字的成语,叫“三年不窥园”,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这个成语。讲的就是汉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董仲舒小时候的故事,  相似文献   
987.
朱彝尊的理学风雅合一论主要解决情理关系中的两个问题 ,其一是 :理学本身及理学家与吟咏情性的诗歌创作之间的关系问题 ;其二 :诗歌言情与伦理道德关系问题。朱彝尊认为理学和风雅之事并不矛盾对立 ,抒写性情也不妨害道德。朱彝尊的言情说的提出是在理学和经学之间的诗学选择  相似文献   
988.
两汉讽颂赋是俗称的以游猎、京都为主要内容的散体大赋。它以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巨大的影响一直被人们视为汉赋的正宗,成为人们赞誉或批评的直接对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一席。两汉重要的赋家如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都以讽颂赋传名,它的兴盛促进了两汉其他赋的的发展,在与其他流向的赋并驾齐驱中,显现出独自的光辉。  相似文献   
989.
出土于河南南阳的汉画像石中的伎乐图是国内仅见的以丝竹管弦乐为主的伎乐演奏图,因此,对其进行更深入的考证与研究,对于了解汉代社会音乐化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汉画像“伎乐”图记录了汉代社会音乐化生活的某些重要方面,从中反映出汉代音乐化创造性、多元性和普及性的特征,也证明了任何一种化艺术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产物。  相似文献   
990.
汉代画像石所包容的艺术价值博大精深,其意象造型特点作为造型方式的一种,在中国艺术中一直贯穿始末,内容极为丰富,而本文仅对其意象造型的造型方式进行探讨,分别从丰富多变的用线方式、影像造型方式、具有抽象因素的造型方式、平面化空间处理方式等四个方面来阐述汉代画像石意象造型的造型方式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