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8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5551篇
科学研究   106篇
各国文化   30篇
体育   39篇
综合类   257篇
文化理论   32篇
信息传播   583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136篇
  2015年   264篇
  2014年   541篇
  2013年   502篇
  2012年   468篇
  2011年   513篇
  2010年   563篇
  2009年   547篇
  2008年   487篇
  2007年   434篇
  2006年   330篇
  2005年   223篇
  2004年   201篇
  2003年   168篇
  2002年   166篇
  2001年   135篇
  2000年   112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民俗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和传承的一种中下层文化现象,属于民族文化的一个部分.研究地域方言词汇的民俗文化内涵,有助于开发语言资源,为汉语史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活素材,而且可以为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考古学提供借鉴,同时也有助于民俗语言学和民俗文化的研究.本文以山东临沂方言为个例,从夫妻称谓、婚丧词语、饮食词语三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82.
在山东省胶州市的土语中,“着”有着与普通话不同的用法,“着”可以用在动词的后边,表示动作的可能;可以附加在重叠的单音节动词、形容词、名词后边表示状态等等。胶州话中“着”的分布很广泛,使用的频率很高。  相似文献   
83.
简要介绍“将”在古代汉语中的主要语义及用法,通过对九江方言特征词‘将’的分析,指出方言词汇对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4.
施燕薇 《丽水学院学报》2003,25(3):56-58,78
以松阳人说普通话时所表现出的地方性现象为例,从松阳话的常用词汇语法中去寻找松阳普通话和标准普通话的差异点,探索解决方言普通话向标准普通话转化和提升的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85.
王文胜 《台州学院学报》2007,29(4):40-45,59
通过实地调查,运用地理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平面揭示吴语处州方言豪、肴二韵的语音特点,并对其历史层次进行分析。处州方言豪、肴二韵的今读状态,是其自身演变和受外来方言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86.
本全面系统地评述了五十年来青海汉语方言研究的进展情况。认为五十年来青海汉语方言研究具有从无到有的开创性质,参加人数不算少、论数量也不算少、内容涉及面也不算窄,但比起兄弟省市来看,相当滞后。目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培养后继队伍的问题;缺乏方言研究的组织领导和专门研究机构问题;如何将研究内容引向纵深的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87.
龙岩方言的助词在方言研究中颇具特色,本文举其突出的“仔”、“侬”、“着”、“哩”、“Zao”等字加以分析,以见其一斑。  相似文献   
88.
重庆方言中"稀""怪""梆""溜""焦"这五个程度副词只能表贬义,可根据其使用情况分为两类:只修饰贬义词的程度副词;程度副词与所修饰成分共同构成贬义的。本文分别对之进行举例分析。  相似文献   
89.
南疆回族方言在与汉语的长期融合过程中,始终融而不化、合而不流,以其独具特色的语言特征、构词规律和修辞手法,形成了自己的区域性语言表述系统,对此就南疆回族方言中的语音形式、语义特征、词根语素、附加语素及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差异作尝试性解读。  相似文献   
90.
围绕袁州方言,进行了深入具体的调查研究,论述了其方言形成过程厦内部差异等情况,如实记载了袁州方言的声、韵、调语音系统,并分门别类收录了具有袁州地方特色的方言词语1千多条,为汉语方言研究和袁州地方民俗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份翔实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