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0篇
教育   70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6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王世贞早年重“辞修”,晚年承继孔子、苏轼“辞达”论,以境界、自然阐发“辞达”之旨,将“辞达”提升至一新高度,袁宗道等对王世贞晚年文学思想存有误解,以“辞达”反驳王世贞,实有隔靴搔痒之嫌。  相似文献   
12.
《金瓶梅》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其真实身份为谁,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王世贞为《金瓶梅》作者一说,流传甚广,影响较大。著名明史专家吴晗先生通过对历代笔记、野史中有关王世贞作《金瓶梅》的种种传说和附会进行全面系统梳理后彻底否定了《金瓶梅》为王世贞所作。但随着"金学"研究的深入和新材料的不断发现,我们重新审视吴晗的研究,认为他的结论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又有明显的失误,其否定王世贞作《金瓶梅》,无论从逻辑上还是从文献文本上看都是根本不能成立的,这是受当时条件所限,未能把握《金瓶梅》独特艺术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嘉靖至万历年间,张居正、王世贞、李上昌吾大抵为“同龄人”,他们受到阳日明心学的影响,但又都不是完全的心学信徒。论家世和地位,李贽不能与张、王相比,但李贽的经历使他对人生之体味、生命价值之探索,达到了常人不可企及之深度。他关注民瘼的思想和行为,说明他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狂人。  相似文献   
14.
作为明代历史上位高名重的文坛大家,王世贞身显名扬,交游广泛,另一“后七子”领袖人物,李攀龙主盟文坛二十余年,他们一起倡导文学复古运动。本文通过分析王李两人的文学交游,可知两人文学复古主张的差异性,李攀龙主张存在尺寸古法,王世贞追求性情之作,强调学古的多样性。二人文学交游过程体现了明代复古文学发展的变迁,其中孕育了复古与反复古的因子,共同推动晚明文学流派的演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作为明代戏曲评论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王世贞的《曲藻》在明代曲论由教化论向舞台论、由零碎阐述向综合研究的转型过程中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但是历来戏曲批评家对《曲藻》给予的关注甚少。本文试图通过对《曲藻》的客观分析,给予王世贞在曲论史上一个较为公允的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16.
胡应麟是明代晚期一个具有多方面成就的学者,他与当时的文坛盟主王世贞过从甚密,他的著作《诗薮》得到王世贞的肯定和赏识。胡应麟曾七次拜访王世贞并有很多书信往来,这种密切交往基于他们文学思想的相近。王世贞对《诗薮》的欣赏是一以贯之的,胡应麟在诸多方面受到王世贞的巨大影响,尤其是文学思想中的复古倾向、格调理论等。  相似文献   
17.
胡军 《华夏文化》2012,(1):31-33
李唐作为南宋四家之首,承担着明代王世贞所谓传统山水五变之一的“刘李马夏一变”,其在传统山水画史上的地位相当重要。为什么李唐在北宋时生活了近八十年,画风几近成熟,却一直默默无闻,典籍很少记载?在南宋时,他的活动年限不过短短几年,却又造成了如此大的影响?历来论者少有论及,  相似文献   
18.
王世贞的文章学成就受到学界的公认,但在应用文创作的得失上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论。实际上,从应用文创作格式化与规范化的要求上来看,王世贞的创作不仅量繁质高,也中矩合度,甚至还能在规范中求变化,并透露出复古派文章向晚明性灵小品文过渡的气息,实为王世贞文章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9.
作为明代后七子复古运动的领袖之一,王世贞复古思想的形成既有很大程度的被动因素,又有一定程度的主动因素,李攀龙的影响是王世贞思想启蒙的根源,而后七子的结盟则最终从多个层面促使子其复古思想的全面形成。  相似文献   
20.
王世贞是明代文坛复古运动的领军人物,也是吴门地区杰出的书画鉴藏家,他与众多的文人书画家都有很深的交游。就书法而言,他的篆隶书学观极力推崇文征明及其弟子的书法,对前代书家有所鄙薄;其篆隶书学观虽有偏颇,但在篆隶创作式微的明代,他对篆隶的鉴赏和品评弥足珍贵,对后世篆隶创作和品评的兴起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