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1篇
教育   90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9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苏轼对于吴道子的画评论甚多,从中可以窥见苏轼绘画理论的一隅及其代表性的美学理念。他指出画家要从生动朴素的生活出发,通过对“理”的把握、“神”的感悟而让“新意”进发,借“艺”的精熟形于纸绢,以得到“此身忘却营营”的萧散之美和“欲辩已忘言”的平淡天真。  相似文献   
122.
王波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30(2):102-103,144
中国先秦两汉时期绘画价值观追求的是认识功能和伦理教育,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画论价值观转向审美。关于这一转变的原因,以往论者都集中在社会风气和思潮变化的讨论上,但是我们认为,除此以外,还有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画论提出者由以往的思想家、哲学家、统治阶级而转换为艺术家本人。  相似文献   
123.
狄德罗的"美在关系"说贯穿了他的整个美学体系,在戏剧、画论、雕塑、建筑中都各有体现,围绕"情境"、内在联系"、"因果关系"等不同的"关系"分类。狄德罗反对新古典主义的审美与原则,开启了现实主义的创作观念。他还以诗歌为最高的艺术样式,讲究诗歌中的"美"对各个艺术门类的启示作用、讲究纯正的艺术品位与艺术的社会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124.
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揭示了语言与人类活动的内在关联,体现了语用研究的综观视角。维氏综观语用学思想体系中,“使用”是核心,“意义共享”是保障,“生活形式”是基底。它在认识论、方法论方面对语用学研究有巨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5.
正一、教学立意中国画论有"意在画先"一说,课堂教学的设计也是一个意在教先、以意统教的过程.费马点是2006年版浙江课程实验教材数学八下4.2.3课后的设计题,它是以实际问题为背景呈现出来的.假设点A,B,C表示三个村庄,要选一处建车站,使车站到三个村庄的公路路程的和最短,若不考虑其他因素,那么车站应建在费马点上.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以三角形内一点与各顶点组成的夹角都是120°为条件,证明三条线段之和  相似文献   
126.
美国学者苏珊·布什的专著《中国文人论画:从苏轼到董其昌》在第二章"苏轼"一节在对苏轼画论的研究中引用、鉴赏了苏轼的题画诗、文共21种。作为一位儒家学者,苏轼关注的主要是艺术家的性格。在他看来,只有像文与可那样的高人才能将自己的本性与竹之本性相融,并能得到足够的启发去识别万物应有之道。苏珊指出,苏轼观点中的任何显而易见的前后矛盾之处都必须考虑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这些论画的诗和文都是为某些特定的画而作的,并且已经过去了一定的时期了。  相似文献   
127.
中国现代翻译理论从中国古典画论中借鉴了很多概念。“传神”“神韵”“形似”“神似”“化境”等中国特色的译论概念其实来自古典画论。“气韵生动”是影响中国绘画一千多年的绘画技法和审美标准,此理论概念尚未引入中国诗词的外译。它是诗词译文的生命力和动态美,也是诗词译文的美学要求。实现诗词翻译“气韵生动”的途径有多种:首先,要寻找原诗的诗眼,要在诗眼上炼词造句,使之点睛传神;其次,要注意译文的“生生不穷,动而不板”,要选择恰当的动词,词语的音响效果和亲切的叙事距离能构建译文生动的美学感受;在翻译过程中,还要注意提防“六忌”,避免译文出现“俗气”“匠气”“火气”“草气”“闺阁气”和“蹴黑气”。  相似文献   
128.
在意象创构的过程中,审美主体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董其昌始终强调对审美主体的重视,也对审美主体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董其昌的审美主体思想体现了其审美意识的高度自觉性,也在宋元绘画创作和理论建设深厚底蕴带来的土壤和桎梏的双重作用下表现出了强烈的张力,对后世画坛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