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1篇
教育   83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4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汾阳中学是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三晋老校,最早可追溯到1906年的“汾州府中学堂”。当时的堂长王桐年既是晚清举人,又是留日学生。1915年,美国卡尔顿大学基督教公理会创办了汾阳中学的前身——“铭义中学”,前驻华大使恒安石的父亲美国牧师恒慕义曾出任铭义中学的首任校长。从上个世纪初到建国前夕,西方教育在铭义中学逐步本土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2.
清末四川留日学生在中国留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大多数留日学生为家乡、为国家作出了积极贡献,对四川乃至中国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3.
吕顺长 《浙江档案》2001,(11):39-40
一、《官报》的收藏状况 有关近代中国留日学生史的研究论文和著作,可谓汗牛充栋.然而,在以往的研究中,还很少有人对清末留日学生史研究的珍贵史料《官报》进行充分利用.1923年,由于东京大地震,留日学生监督处在撤离东京前将大量的资料移送到日华学会,请其代管;战后,实藤惠秀氏最先在日华学会发现并保存了《官报》(第8-50期).  相似文献   
124.
宫雪 《新闻世界》2014,(8):228-229
清末民初时期我国曾掀起一波留学热潮,学习领域涉及医学、法学、建筑学、经济学等众多学科,并且以留日和留美这两种去向最为典型。大批留学人才回国后为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增添了极具分量的笔墨。本文重点关注在该时期回国后投身新闻事业的留日学生,从中选取典型代表对其主要经历和贡献进行整理,并分析他们对于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尤其是在新闻业务、新闻理论和报纸经营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5.
正黄七五(1882—1964),名家瑞,字七五。江苏如皋人,清末秀才。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黄七五与南通师范学校同学陶培之、熊省之结伴,自费到日本宏文书院留学,研究医科。因经济上的艰难,他像大多数的留日学生一样,靠平日所习日本文字翻译书籍,获取稿酬,维持学业和生计。这种半工半读的状况使得他与同学间的交往颇多。在黄七五交往颇多的同学中间,有两位广东同学李勒、何汝麟。1905年,受他们的影响,黄七五阅读了《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纪略》,并慷慨激昂地表示"一定要  相似文献   
126.
贵州官立法政学堂的发展历程虽十分艰难,但它的设立不仅培养了近代贵州最早的一批地方官吏和法、政人才,而且为贵州大学的法律与政治学科奠定了基础,为解放后西南地区法学教育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127.
在中国近代文化教育活动中,图书翻译是一项相当重要的内容,尤其是在清末面临深刻的民族危机之时,中国人为了挽救国家,挽救民族,更加主动地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其中译书是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留日热”催生了大批留日学生,他们致力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的文化活动,所译图书数量之大,影响之广,在近代中国是空前的。  相似文献   
128.
在晚清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换的进程中,音乐被视为西学体系的一部分,相对于传统音乐教育而言呈现出截然的断裂。1898年,康有为以德国学制为例,在《请开学校折》中,向光绪皇帝建议,仿效德、日,开设"算术、舆地、物理、歌乐"等课程。20世纪初,留日学生曾志忞、沈心工和李叔同等人倡导与推广"学堂乐歌",成为近现代新式学校音乐教育的发端。长期执教于杭州师范学校,被誉为"音乐妈妈"的南派二胡名家、音乐教育家顾西林正是在"学堂乐歌"兴盛时期,于  相似文献   
129.
全面抗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为在中国占领区培养更多的亲日分子和汉奸,积极扶持各伪政权推行留日教育,在其操纵和控制下,沦陷区留日学生的结构呈现出明显的殖民特征。  相似文献   
130.
清末民初的湖南留日学生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湘籍学子利用国外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积极创办新式报刊,向国内传播新思想。由于受到区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湖南留日学生呈现出地域分布的不均衡性、留学的集中性、留学经费来源的多元性以及学习科目的广泛性等特点。他们不仅在留学期间向国内介绍新知识,并在学成归国后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推动了近代湖南新式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