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884篇
科学研究   16篇
各国文化   21篇
体育   16篇
综合类   42篇
文化理论   18篇
信息传播   12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50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61.
明代文学与科举关系的研究,可以分为1905年至1949年的初兴期、1949年至1979年的沉寂期和1979年至今的兴盛期。1979年以后,相关研究逐渐走上正轨,形成了较大的研究规模,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专著和论文,并且达成了一个共识———即“科举制度对明代文学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科举文化生态对明代文学的影响方面,现有成果还缺少相应的深度。  相似文献   
62.
元代士人有着强烈的科举情结,他们把这种情结诉诸于笔端,于是在元代独特的文学样式——杂剧中出现了大量的科举描写,并因此形成了形成了文学史上的科举盛世。由此可见,研究元代士人科举情结产生的原因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元杂剧。  相似文献   
63.
“诗赋”是宋代科举考试特别是进士考试的主要内容。在继承隋唐旧制度基础上,宋代科举所试诗赋内容和文体有显著的变化。这鲜明地体现出了宋人的文学观念和文章趣尚,也对宋代一般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4.
清代定鼎之初,即宣布采行科举取士之制。沿袭相对较为完善的明朝科举是并不熟悉科举的满洲贵族迅速实现开科取士的便捷之途。在顺治朝建立清代科举制度框架的基础上,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不断调整与补充,科举制度步入了鼎盛,其缜密与完善程度远超前代。嘉庆、道光朝虽将多项科举制度发展成定制,但受内忧外患之冲击,科举弊端逐渐显露,衰败之势已逐渐显露。咸丰、同治朝,科举已无法沿着其制度之规定正常运作,发展新式教育、改革科举成为晚清有识之士之共识。至光绪朝,清廷虽对科举进行了局部改革,终回天乏力。清廷被迫下诏停废科举。  相似文献   
65.
科举与学校关系的演变,反映的是科举与学校孰轻孰重的地位之争。以科举与学校关系的历史演变为基础,分析当下高考与学校的"实然"关系,试图从科举与学校关系的演变视角来看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从中寻找启示,以促进我国高考制度更加健康和谐地走下去。  相似文献   
66.
簪花是宋代一种重要的宫廷礼仪活动,宋词中对此多有描述。作为一个出现频次较高的意象群体,簪花有着丰富而特殊的文化内涵。其中,在佩戴、装饰以示喜庆这一基本意蕴基础之上延伸发展而来的辟邪趋吉,渴求长寿及科举及第等深层文化意蕴尤其引人注目,这大大丰富了宋词的表现内容,使宋词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也突出地反映了宋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67.
石铭吾     
石维岩(1878—1961),字铭吾,号慵石,晚号慵叟,潮州城内人。自幼颖悟,好辞章之学、声韵之书,弱冠入读金山书院。1905年废科举后就学于惠潮嘉师范学堂(今韩师),深得监督康步崖(1903-1909年在任)赏识,曾批其卷:"异日当为我国文豪!"此时,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正风起云涌。石铭吾深受激励,与同学萧汉卿、林屏仙等人谋划起义,并名其居"铁血居"以明志;后未果,转学广东法政学堂(今中山大学政法学院前身)攻读法律。毕业归潮,任潮州农林中  相似文献   
68.
《十抄诗》是高丽朝一部影响较大的七言律诗范本。它产生于科举文化大盛之时,其编纂与高丽朝以诗赋取士的举措密切相关,书中所录诗人多为唐五代科举考试的名家。此书为我们认识高丽朝科举文化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文学史料,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69.
姚奎 《中国考试》2023,(9):70-78
金代试赋困境在于格律严苛,至于模题画影而不成语言、文人竞相蹈袭,与科举选才宗旨相左。金末赵秉文、杨云翼等试图改革衡文标准以正风气,然收效甚微。元初虽无科举,然戊戌选试仍有词赋科,选录官学教授、师范皆须考查辞赋创作,官学儒生月课、课试皆须习赋以备岁贡儒吏。延祐复科,科举试赋变律为古,废除声律之弊而惟古是尚。袁桷以辞赋高古为宗,祝尧以祖骚宗汉为旨,屈骚、汉赋乃赋之典范。试赋衡文标准由声律转向复古,复追汉魏文章,终成元代辞赋体制之嬗变。  相似文献   
70.
《聊斋志异》的众多故事里不乏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制度的腐败和种种弊端的作品,因此《聊斋志异》也被称为"孤愤之书"。同时作品也从考生的角度对当时的科举制度作了全盘展现,凸显了作者对科举考试既痴迷又怨愤的复杂情感和心理体验。本文旨在通过作品分析梳理出众多考生的角色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