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0篇
教育   98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20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五代孙光宪撰写的笔记小说《北梦琐言》记载了当时的一些文人轶事、士大夫言行和社会风俗人情,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这部笔记小说的材料,被后世引用,如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本文以其中文士与朝廷大臣交游的材料为依据,分析当时的文士与朝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3.
<观潮>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文言文.该文选自南宋周密的笔记小说<武林旧事-卷三>,反映了南宋时每年八月十八日前后.钱塘潮到来时,杭州人弄潮观潮的旧俗,文意较为浅显,不难理解.但是文中"手持十幅大彩旗"一句,教材既没有给出必要的注释,也没有相关的译文,编者似乎认为这样做没有必要.可恰恰因为编者的疏漏,导致读者在阅读该句时,会出现文意理解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104.
由于笔记小说都由个人所写,在内容和体裁上的限制不像正史那样严格,可以自由地触及到一些统治阶级内部的事情.从它的发展史来看,无论是反映社会现实还是补充正史,一直与中国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5.
御史活动是唐代笔记小说繁荣的推动因素之一。首先,闲话是产生笔记小说的基础,唐代御史职业生涯的传奇经历,正好为民间闲话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其次,御史文学家以其丰富多彩的生活阅历为背景,记述了一个个异彩纷呈的艺术世界,丰富了唐代笔记小说创作。再次,唐代御史由于职事活动、宦海浮沉等原因,出入于馆驿、客舍之中,其流动性为搜集故事、小说传播带来方便。唐代笔记小说的繁荣是包括御史文士在内的有唐一代的文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6.
陇南礼县籍五代作家王仁裕不仅创作了《开元天宝遗事》、《玉堂闲话》、《王氏见闻录》等笔记小说,而且创作了万余首诗,留有"诗窖"的美誉。蒲向明《追寻"诗窖"遗珍—王仁裕文学创作研究》的出版发行,填补了王仁裕及其研究方面的空白,它是第一部全面研究王仁裕及其著作的力作。该著对王仁裕生平事迹、文学典故以及文学作品进行了多维考释评记,理清了王仁裕研究中的诸多阙疑,获多位著名专家学者的肯定与好评。  相似文献   
107.
赵玉青  孙磊 《兰台世界》2007,(6S):62-62
笔记小说是对掌故笔记的通称。民国史料笔记丛刊是指1912年至1949年的掌故笔记,存量浩繁,佳作迭出。袁世凯次子袁克所的《辛丙秘苑》便是其中一篇。本拟对《辛丙秘苑》(2000年6月由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联合出版)作一粗浅评述,有不妥之处,望学界同仁指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8.
依据宋笔记小说中的相关史料,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熙宁兴学”中变法派的代表王安石与守旧派的代表司马光之间的斗争过程。这种斗争不仅有政见的不和,更多的是受到双方各自人品因素的影响。他们由最初的“龃龉”到矛盾的激化都是与他们的人品密不可分的,最终才会导致蔡京的“渔翁得利”。因此,熙宁兴学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王安石性格的弱点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9.
中国笔记小说中充斥着大量的预言。通过对这些"预言"的研究,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中国古典小说与史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及渊源演变。在这个过程中,"预言"的使用贯穿始终,就像一根连结笔记小说与史传的"脐带"。其影响一直持续到明清章回体小说,并为小说对观念史及舆论史的参与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10.
《世说新语》是魏晋风度的真实写照。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的行为方式、个性特征、价值取向、人格追求、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和象征。魏晋风度具有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审美发现、“非汤武而薄周孔”的叛逆精神和超越世俗的自由独立的人格理想等文化意蕴,对中国美学、思想史和中国人文精神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