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6篇
科学研究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由于月球是环绕地球运行的唯一的一颗自然卫星。对月球起源的研究不仅能够发现太阳系星球卫星的形成规律。而且可以揭示字宙星系的演进规律,进而控制星球的演进。因此许多人研究过月球,但是关于月球的起源仍然是一个不解之谜。于是本文作者通过分析和研究地球的演进过程,发现了地球卫星的形成机制.即地球岩石圈在水的长期侵蚀下分裂成一些断块.有的断块外部被溶蚀成许多溶洞,而内部又变成浮石结构,以致比重很小;当共中一个这样的断块的岩基被海水蚀透。使大量的水进入地慢与炽热的岩浆接触时.就会产生巨大的爆炸,将断块炸裂成多个浮石碎块,其中有些浮石碎块在巨大的岩浆喷射力的推动下经过大而深的岩洞可获得第一宇宙速度以上的飞行速度.从而进入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在这些进入绕地轨道的浮石碎块中有一块体积最大的浮石碎块就是后来形成月球的雏形。后来月雏不断地吸收地球周围的残余物质而变得越来越大.并渐渐地远离地球。  相似文献   
12.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17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它把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天体运动的规律统一起来,第一次揭示了自然界中物体间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相互作用规律,对天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具体应用有:根据其规律发现新的天体,测天体质量,计算天体密度,研究天体的运动规律,同时也是现代空  相似文献   
13.
飞船此后的飞行非常顺利。在将近10分钟时,飞船仿佛一下子跳进了轨道。我突然有了失重的感觉。我明确地知道,自己已经真正进入茫茫太空了!飞船正确入轨,此时它的速度接近第一宇宙速度,是每秒7.83公里,轨道近地点为200公里,远地点是400公里。10时31分,舱内环境监测正常,地面指挥人员下达指令,允许我摘手套、解束缚带。我内心的渴  相似文献   
14.
不同版本的中学物理教材,在“万有引力定律”的相关章节中,都有人造卫星及由此引人的宇宙速度的教学内容,教材普遍给出了第一宇宙速度大小的推导,但对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只是给出了粗略介绍,现行的新教材和正在试点的新课标教材,在阅读材料中还给出了“逃逸速度是环绕速度的√2倍”的理论结果。教学发现,同学们对这些知识兴趣浓厚、刨根问底.为此,笔者在剖析宇宙速度概念的同时,做了相廊的推导。不妥之处,恳请赐教.  相似文献   
15.
第一宇宙速度是人造卫星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最大环绕速度,是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v=7.9km·S-1.  相似文献   
16.
在教材"万有引力与航天"一章中我们经常需要利用一些常量,如万有引力常量G=6.67×10-11N·m2/kg2,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9.8m/s2,第一宇宙速度v=7.9km/s,地球的自转周期24小时,地球的公转周期365天,月球的公转周期27.3天等.这些常量中除了月球公转周期之外的其它常量大家都非常熟悉.由于月相变化周期为29.5天,即我们的农历月的时间(农历月29天与30天交替,平均29.5天),为什么月球绕地球公转周期是27.3天呢?二者为什么不等呢?二者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联系呢?  相似文献   
17.
18.
《宇宙航行》是新课程人教版物理必修2第六章《万有引力和航天》第五节教学内容,主要介绍万有引力的实践性成就。除了要求学生深刻理解第一宇宙速度,定量地解决卫星运动的实际问题外,还需要让学生通过了解航天发展史,充分感受人类不断探究客观世界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19.
浩瀚的星空,辽阔的宇宙,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太空探索的脚步。由于卫星和飞船与科技前沿联系密切,可以考查同学们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所以天体运动问题一直是近几年高考物理的热点。下面结合2011年的高考题,对天体运动问题做一下剖析与解读,希望对同学们备考2012年高考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在初中,"圆"是我们最"调皮"的数学朋友之一。因为圆的性质很多,运用很广,复杂的综合题往往有圆在掺和。不过,圆的近亲兄弟"椭圆"对中学生来说则温顺得多,尽管它在科学家手里是离不开的法宝。在此,就让我们在踏进高中或中专之前,第一次和椭圆"握握手"。要是没有它,我们就收不到卫星电视节目,也看不到异彩纷呈的流星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