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5篇
  免费   2篇
教育   508篇
科学研究   8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0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4、“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人。”《爱心慧语》,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第24页。【按】不祚于人”的“祚”,应改为“怍”,即“偏不怍于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语出《孟子》。5、“《苟子·富国篇》云:‘故百技所成,所以养一人也。而能不能兼技,人不能兼宫。”见焦循《孟子正  相似文献   
112.
<正>黄侃(1886—1935),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初名乔鼐,后更名乔馨,最后改为侃,字季刚,又字季子,晚年自号量守居士,湖北省蕲春县人。1886年4月3日生于成都。1905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师事章太炎,受小学、经学,为章氏门下大弟子。曾在北京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任教授。他著作甚丰,其重要著述有《音略》、《说文略说》、《尔雅略说》、《集韵声类表》、《文心雕龙札记》、《日知录校记》、《黄侃论学杂著》等数十种。学术成就黄侃在经学、文学、哲学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学问既大且博,经、史、子、集几乎无所不通,尤其在传统"小学"的音韵、文字、训诂方面更有卓越成就。他主张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应以《说文》和《广韵》两书为基础。他重视系统和条理.强调从形、音、义三者的关系中研究中国语言文字学,以音韵贯穿文字和训诂。  相似文献   
113.
<正>杨树达(1885-1956),中国语言文字学家。字遇夫,号积微,湖南省长沙市人。1897年考入梁启超等举办的时务学堂。1905年,官费赴日本留学。1911年回国,先后在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等任教。1920年再度北上,先后任北京高等师范国文系主任、清华大学国文教授等职。1937年返回长沙,任湖南大学教授,直至1956年逝世。学术成就他涉猎广泛,可以概括为四个主要方面:古籍整理、语法修辞、文字训诂、甲金文研究。他一生著作丰富,《汉书疏证》、《积微居小学述林》  相似文献   
114.
“宠”字在现代汉语中是“宠爱,偏爱”的意思,但在古汉语中有不同的意思.本文就《郑伯克段于鄢》中“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中的“宠”字的各种解释展开论述,认为这里的“宠”字应理解成“荣宠”.  相似文献   
115.
《连城璧》与《十二楼》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李渔的两本白话短篇小说集.作为明清拟话本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品,它们对近代汉语词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语料价值.其中出现的许多词汇,尤其是一些方言词和俗语词,与现代汉语词汇在字面上相同或形似,然而其意义却与之或微殊、或迥别.本文选取了这两部小说中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词汇,运用训诂的方法,对它们的义项进行细致的考察,指出了大型辞书在释义上的一些偏误.  相似文献   
116.
117.
由于古汉语没有标点断句,加上语言的演进变化,有些汉字,古今意义会有较大差别。比如《礼记·檀弓》"嗟来,食"中的"来"字,由于对"来"字意义的理解不同而产生了误解。我们通过训诂,结合原文,找到"来"的原意。  相似文献   
118.
张秋佳 《科教文汇》2008,(7):156-156
通过对本课题相关文献的检阅分析,笔者初步认识到:<史记>中有大概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术内容是从前人那里继承来的,因为到了司马迁的时代,人们的普遍心态是整合而不是创新,这就决定了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是要寓创新于继承、扬弃、选择、整合之中.因此,司马迁在征引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必然会体现出他对文献整理的思想.笔者拟在尽可能全面考察<史记>所征引的的文献资料(如<尚书>、<诗经>、<左传>、<战国策>等)的基础上,择选其中最有典型意义的部分,将<史记>的内容与其所征引的文献资料原文做具体的对比分析.来考察司马迁在征引史料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文献整理的思想,以便从中汲取一些对今人的文献整理工作的有益的营养.  相似文献   
119.
"音近义通"的原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同源词之间的"音近义通"、联绵词不同书写形式之间的"音近义通"以及通假字与本字之间的"音近义通"."音近义通"的原理为"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0.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它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了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它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在古文的教学中,训诂学对通释疑难词义、阅读古代文献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古文教学不可忽视训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