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0篇
教育   88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唐圭璋先生一生在词选方面着力甚多,除笺注《宋词三百首》外,他还参与编选多部词选。其词选观表现出宏观视野和整体意识的特点,选词注重艺术与审美相结合,贯彻从“重拙大”到“雅婉厚亮”的词学观念。作为词学文献学家,唐圭璋先生用选本批评、编选实践、指导编选实践等多种方式证明了词选的历史意义,并以对选本文献价值、理论价值、传播功能等的充分挖掘丰富了词选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12.
周济《宋四家词选》里论作词云:"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既成格调求实,实则精力弥满。"孟子曰:"充实之谓美。"由此可见,疏与密是言语形式美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文章写得有疏有密,疏密相间,不仅能使主题突出,中心分明,而且能使文章虚实相生,浓淡相宜,波澜起伏,错落有致,达到匀称和谐的境界。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十五从军征》这一古诗文本为例,从关注文本疏密表达之处入手,设计和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13.
目前的词选研究较多关注宋、清两代而忽略元、明两代,研究格局不足;重个案研究而综合研究成果不多.《宋元明词选研究》以宋、元、明三代词选为研究对象,在个案研究基础上展开综合研究,多方面展现了元、明词选所蕴含的内容,丰富了我们对词学史的认识.这对较为薄弱的元、明词选研究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书戒     
一直想拥有这样的午后阳光。安静没有人打扰,端一杯温热的咖啡,抱个枕头,摆个最惬意舒适的姿势,不疾不徐地展开一本散着淡淡墨香纸香的可爱的书,开始一个下午的奇妙旅程。  相似文献   
16.
赤日炎炎,日长无思;何以消夏,唯有宋词。夏天读宋词,可以消夏解烦。这是我在上初中时就总结出来的经验。那是初中的一个暑假吧,正午的高温把人都困在家里。我坐在门口看太阳热辣辣地铺满门前的空地,喜阳耐旱的马齿苋在干燥起尘的土地上疯长。我从不睡午觉,我喜欢在中午明亮的寂寞中看书。这天,我随手拿起一本唐宋词选。  相似文献   
17.
明代词选论     
明代词选的编纂与《草堂诗余》《花间集》关系密切,以此为线索观照明代词选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看到明代词选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明前期的"草"色凋零、明中期的一"草"独秀、明后期的"草""花"逞艳、明末的"草""花"突围。词学家用编纂、刊刻词选的方法参与明代各个时期词学观念的论争;词选的编纂、刊刻与不同时期词学热点的生发呈现出热烈的互动关系,研读明代各个时期的词选,即可把握明代词学理论的发展规律与论争热点。  相似文献   
18.
近代文化名门世家俞陛云、俞平伯父子分别编著有词选《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唐宋词选释》。在唐宋词这一特定研究领域,二本《选释》因其精彩纷呈的评点,严谨独到的考据,皆受时人所重而又各具特点。赏论其选本特色,方可探讨俞氏父子不同的选取标准和诠释理念,进而阐述词选所体现出的词学思想差异。  相似文献   
19.
《辅导员》2011,(Z2):30-31
柳亚子,原名慰高,字安如,出身书香门第,少从母亲学唐诗。他的诗沉郁深婉,热情奔放,独树一帜,开一代革命诗风。郭沫若评价他:"是一位典型的诗人,有热烈的感情,豪华的才气,卓越的器识,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著有《柳亚子自传年谱》《磨剑室诗词集》等,另有《柳亚子诗词选》行世。  相似文献   
20.
普及性的读物所面对的读者,应该是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广大人群.他们不是专门的研究者,因而所期待的是科学性较高、知识准确的读物.故周本淳先生曾专门撰文指出普及性读物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是不查对起码的材料,想当然地乱发挥,有的是习见的成语也视而不见,弄得不能自圆其说,有的穿凿附会,强不知以为知,贻误于人"[1].这贻误读者的后果,不仅由于著作者本人失误造成,而且也应是编辑者把关不严所致.本文仅以陈祖美<李清照诗词选>为例,分析探讨编辑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