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150篇
科学研究   421篇
各国文化   17篇
体育   23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1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210篇
  2011年   173篇
  2010年   168篇
  2009年   175篇
  2008年   178篇
  2007年   122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1.
正近日,一名印度工程师所写《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红遍网络。他说,或许不应过分苛责。但我只是忧虑,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未来的中国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文如下:我在飞往上海的飞机上。正是长途飞行中的睡眠时间,机舱已熄灯,我吃惊地发现,不睡觉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国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戏或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脑海里。其实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  相似文献   
112.
《广西教育》2006,(1C):83-83
2005年10月13日,随着被推迟一周公布的诺贝尔最后一个奖项文学奖珊珊来迟,令世人关注的2005年度的6项诺贝尔奖终于全部揭晓。  相似文献   
113.
诺贝尔奖与中国”,对于现时我国民众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但是对于我国科研领域来说,这又是一个不能回避的、令人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4.
115.
《中学教育》2006,(2):56-57
近日,中科院院部常年从事生物科研组织管理工作的薛攀皋,回顾了我国以人工合成胰岛素的成果首次申报诺贝尔奖的始末。  相似文献   
116.
距今刚好100年的1905年,是物理学史光辉灿烂的一年,在这一年,年仅26岁的爱因斯坦在德国最有声望的杂志《物理学年鉴》上发表了震撼整个科学界、改变人们思维方式方法的3篇论文。第一篇是关于光电效应的论文——他因此而获得1921年诺贝尔奖;第二篇论文提出分子运动的数学理论,给分子存在提供了补充证明;第三篇论文就是最为有名的“相对论”,其标题是《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在这篇论文中,爱因斯坦利用了电磁研究方面所发现的那些概念来修订牛顿力学,使其与宏观的和微观的高速条件相适应。  相似文献   
117.
《甘肃教育》2007,(10S):F0004-F0004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创建于1891年。这所私立大学的宗旨是“为教育事业、政府及工业发展需要培养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迄今为止,它已培养了15700名学生,其中有22人获得诺贝尔奖,还有大批人获得美国政府颁发的各种科学学术奖项。在2001年全美大学综合排名中加州理工学院名列第4,它被誉为美国一流的科技理工类学院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118.
【路子对你说】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数十位曾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聚会,有人问一位获奖者在哪所大学或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那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是在幼儿园里,因为在幼儿园他学到了很多,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  相似文献   
119.
李晓龙 《今日科苑》2012,(12):59-61
对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科学实验只是在学校实验室里面进行,没有什么实际作用。不过对科学家来说,它们却是最终现实的检验,拥有创造或打破关于宇宙的最重要理论的能力。科学实验不仅仅确认或者驳倒一  相似文献   
120.
吴越 《今日科苑》2012,(20):47-49
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19时,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揭晓。"MoYan",当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的代表轻声说出这两个单音节字,十分之一秒的静场过后,现场响起了此起彼伏的欢呼与掌声,听得出来,这是远在瑞典的中国记者们自然而然的第一反应,代表了所有热爱自己的、同时又与世界互动着的文学、文化的中国人的快乐与自豪。57岁的中国作家莫言,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