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779篇
  免费   699篇
  国内免费   2045篇
教育   97114篇
科学研究   23102篇
各国文化   655篇
体育   5632篇
综合类   5516篇
文化理论   2301篇
信息传播   56203篇
  2024年   527篇
  2023年   2376篇
  2022年   1758篇
  2021年   2303篇
  2020年   2437篇
  2019年   2592篇
  2018年   1453篇
  2017年   2688篇
  2016年   3689篇
  2015年   6324篇
  2014年   13538篇
  2013年   11899篇
  2012年   14255篇
  2011年   15053篇
  2010年   13004篇
  2009年   13360篇
  2008年   15250篇
  2007年   12038篇
  2006年   10197篇
  2005年   9263篇
  2004年   8189篇
  2003年   7800篇
  2002年   6415篇
  2001年   5020篇
  2000年   3505篇
  1999年   1309篇
  1998年   977篇
  1997年   797篇
  1996年   668篇
  1995年   457篇
  1994年   385篇
  1993年   259篇
  1992年   231篇
  1991年   185篇
  1990年   138篇
  1989年   129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试论图书馆女性馆员的岗位自我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女性馆员是图书馆建设和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正日益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但目前女性馆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平衡,学历层次参差不齐,为适应当前图书馆迅速发展的需要,她们就必须进行岗位自我开发。才有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2.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事业,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窗口的高校图书馆,应当肩负起历史的使命,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任务,坚持不懈的抓下去,不断地开创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63.
64.
论书目控制与数字化信息组织的交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书目控制是传统图书馆文献资源组织的主要方式,数字化信息组织是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组织的基础结构,两者之间的交融已经形成一种趋势,将共同构建未来图书馆信息资源组织的新体系。  相似文献   
65.
文章论述高校图书馆利用地方资源服务人文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及重要意义,井探讨了服务原则和服务内容。  相似文献   
66.
论述了学习《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的体会,分析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对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数字化献资源建设和服务、特色建设和资源共享、“学科馆员”的培养、网络建设和献信息传递的强调和重视。  相似文献   
67.
本刊今年第2期发表了何光珽先生的《论“用事实说话”》一文,针对陈力丹等“用事实说话不是新闻写作规律”的看法提出不同意见。文章发表后,本刊收到一些稿件,或对何光珽先生的文章进行商榷,或从另外的角度对“用事实说话”发表意见。在此,我们选登其中三篇论文的部分内容,以期使“用事实说话”这个新闻学基本论题的讨论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68.
数字图书馆运作中侵犯版权的客观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图书馆合理使用范围的相对缩小、图书馆法律地位的异化和图书馆利用信息模式的改变等三个方面对数字图书馆运作中易于侵犯版权的客观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只要图书馆员能够提高版权保护意识,掌握保护版权的知识与技能,并采取积极有效的版权保护措施,侵犯版权的事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69.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简要阐述网络环境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影响,指出图书馆的服务模式要适应网络环境就必须调整馆藏结构,建设网络化的信息资源;积极拓展图书馆传统服务,创新现代化情报咨询服务,还要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相似文献   
70.
回想已过的“记者节”。第一个“记者节”,我着实兴奋了一阵子,但2001年过第二个“记者节”就少有感觉了,甚至对节不节显得有些麻木。当然,这并非“记者节”有让人非议之处,而是由此产生了一些联想。“记者节”是党和国家对新闻工作者的厚爱,我们应为此而高兴自豪才是。然而面对第三个“记者节”,在感情落差中思考记者的社会形象,不免让人冒出丝丝苦涩和酸楚。前段时间一事让笔者颇有触动。2002年9月7日晚,德阳市区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巡警车与一辆摩托车相撞,现场目睹者对肇事巡警颇为不满,要求对责任人有所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