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7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5篇
综合类   14篇
信息传播   12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曹大伟 《青年记者》2020,(12):104-105
抗战是农时业期生,《产新进华行日了报大》量对报陕道甘,宁目边的区是的通经过济广建泛设的,宣特传别动员,激发边区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边区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获取足够粮食,满足边区群众和部队的生存需要,缓解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军事围剿带来的困境和压力。本文采用对典型事例报道进行分析的方法,深入探究《新华日报》所呈现的陕甘宁边区经济形象。  相似文献   
72.
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条件下的陕甘宁边区普及教育,是指针对少年儿童的小学阶段的教育和针对成年人的非学校的社会教育。其中小学教育分为初级小学和高级小学两个层次,社会教育分为在职干部教育和不脱产的工农兵商的群众教育两个层次。小学教育是针对所有7-13岁的适龄儿童的,在职干部教育是针对所有干部的,群众教育几乎是全民性的。从教育条件看,  相似文献   
73.
抗日战争时期的参议会,为边区广大人民提供了一个参政议政的舞台。农民是边区人口的主体,是抗日战争的主力,从而也使参议会具有浓厚的农民特色。由于参议会中的农民特色,保证了党和政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保证了广大农民的利益不受侵犯。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4.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独具特色的学前教育建设活动,形成了独特的建设经验,主要包括提供保障措施、建立精简高效的组织架构、注重保教队伍的建设、关爱幼儿的身体健康、开展科学的教育教学工作。重现边区学前教育活动,探寻其成功经验,继承与发扬红色教育精神,对新时期幼儿的培养与培育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5.
76.
1944年夏,由中外记者组成的西北参观团访问了陕甘宁边区。参观团成员通过采访中共高层领导,考察边区的机关、学校、工厂、日常生活等并与基层人士座谈,对边区的选举、教育、供给制、群众工作等作了深入了解。之后在部分成员的报道、著作里都真实的论述了边区的民主政治环境,对外起到很大的宣传作用,引起各界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77.
抗战时期党在陕甘宁边区实施的社会教育运动究其本质而言不仅是一场政治社会化运动,更是一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运动。用大众化的视野来审读这场运动,可以发现,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实施社会教育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然要求。与此同时,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也顺应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最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78.
我国学校及学术文化机关在抗日战争时期受到极大的摧残和破坏。中国共产党在极为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对抗日大后方陕甘宁边区的教育文化事业,尤其是师范教育事业作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这无疑对现在师范教育的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9.
提倡反腐倡廉、建设廉洁政府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和做法。抗战时期,为把陕甘宁边区建设成为全国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和全国最民主、最廉洁奉公的政府,边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廉政建设,使全党和全军保持了清正廉洁的作风,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培育了优良的延安作风。  相似文献   
80.
《西行漫记》又被译作《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于1937年完成的一部报告文学作品。这本书记录了斯诺于1936年从北平出发,穿过国民党设置的层层关卡和军事封锁,经西安到达陕甘宁边区的故事。斯诺在苏区的临时首都保安(今志丹县)和红军前线所在地甘肃、宁夏进行了长达4个月的采访,真实地呈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念和基本政策,工农红军的英勇事迹,共产党领导人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人鲜明的性格特点,生动地记录了苏区人民的经济生产及社会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