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篇
  免费   0篇
教育   263篇
科学研究   11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21篇
综合类   15篇
信息传播   2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本文将姚莹《论诗绝句六十首》中对钱起、朗士元、柳宗元等诗人作品评价的三首绝句作了一些解说,从而帮助初学者对姚氏论诗绝句的理解。  相似文献   
42.
<正> 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与认识活动有关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因素。教师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那些在教学中必需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以外的因素,如情感,意志及其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等。 教学是一个由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构成的系统。教育的产品是人才及其人格。教师的智力因素是必需的,但是,当其超过一定水平之后,也就不再明显地起作用。学生学习不仅仅是知识学习,还有品情的学习和感情的学习。教师的知识会影响学生,教师的言行举止,兴趣爱好等同样会影响学生,而且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因此,教师必须学会在教学中调整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学会调整自身情感、言语、风度、仪表及教态等因素。  相似文献   
43.
《归园田居(其一)》一个“归”字,表露了陶渊明的心迹。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魏晋的名士风度,使之不愿媚俗;诗人的不羁性格,让他向往自由;“辞官”彰显名士风度,回归田园是其本性使然。“故乡”是诗人自由之处,是灵魂的栖所,只有那里才能安放陶渊明那不羁的灵魂,“归”心安处是故乡。  相似文献   
44.
山从容,它巍峨壮观,风度坦然。 水从容,它逶迤缓行,风致翩然。 云从容,它飘逸出没,风情蔚然。 月从容,它婉丽柔和,风韵恬然。  相似文献   
45.
品味     
《世界发明》2005,(11):24-24
这些体面的手提包不但能保护你的笔记本电脑,还能让你看上去更有风度。  相似文献   
46.
抗战后期,国民政府表示准备实施宪政.在此背景下,陈启天认为,民主风度的缺乏是清末民初宪政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宪政实施要求从事政治活动者具备尊重民意、责任、法纪与公道等民主风度.民主风度的培养应以人本主义为哲学依据,其不易培养既源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又与人性有密切的关系.陈启天的民主风度论属于政治文化建设范畴,不失为现代化历程中的一份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47.
西南联大的风范.就像魏晋风度一样.令后人景仰。  相似文献   
48.
教养与人文     
通常所谓“教养”,第一条,总得有礼貌。可是我到现在遇到有些小礼节,还是止不住地没礼貌——我喜欢逛古董店,最近我到罗马旅游,找到两条专卖古董的大街,一家一家进去看。有一家进去后,我就埋头看小雕塑、小文物,然后向一位很有风度的老先生问价钱。问了几件,老先生都说不卖,我说:“为什么不卖呢?”他说:“这是我的店,你进来了,不跟我打招呼,就在那里看,然后问我卖不卖,我不卖。”我很少脸红的,当时脸红到脖子,非常难为情。我小时候经常被大人训斥,训斥的理由不是顽皮捣蛋、翻墙砸东西,而是没礼貌。  相似文献   
49.
李云峰 《教学随笔》2009,(12):45-46
教师的人格魅力,体现在教师的仪表风度、气质修养、言谈举止、心理素质等方面。在学生的眼中,老师的品德修养是他们学习的榜样;老师的仪表、气质则是他们效仿的楷模。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教师自己的人格魅力能带动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态度、学习习惯,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50.
余秋雨有一次跟自己昕带的研究生提及“风流”二字时说,唯有“魏晋风度晚唐诗”当得起“风隋”二字。到了晚唐.唐朝已经曰薄西山气数将尽。在这个诗的朝代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之时,因“小李杜”的出现,使得唐诗留下了最后一抹耀眼的余晖.“小李杜”对于晚唐诗坛的不可或缺,正如李白杜甫之于盛唐的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