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教育   196篇
科学研究   53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3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新写实小说存在而且具有鲜明的典型形象。它以展示生活原生态,描述生活原型为特征的创作方法是对现实现实主义叙述方法和塑方学典有效探索。  相似文献   
102.
103.
从媒介现实到受众现实是传播学的框架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以国内媒体报道非典型肺炎为个案,对疫情发源地——广州三大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的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探讨其新闻框架;同时,根据每一时期流言传播情况、社会人心安定情况,分析受众接受框架,通过二者比较证实预先理论假设:新闻媒体在反映客观现实时,会根据一定标准框选、凸显事件的特殊部分;受众在接受媒体报道时,也会表现出一定选择,从而形成媒介框架与受众框架的趋同、协商或对立。  相似文献   
104.
哲学价值理论各学派关于价值与事实关系的观点大致可分两类:一类主张价值与事实各自独立,另一类则主张价值与事实相互联系。培里的价值理论属于自然主义价值论,主张价值与事实的统一,价值判断能够通过事实的方法或理性的方法来确证。其论证的基本策略是:借助于兴趣来定义价值,进而借助于主体的肯定态度和否定态度来定义兴趣,通过一系列心理状态或心理事实说明什么是兴趣,并进而说明什么是价值,使事实判断过渡到了价值判断。培里主张价值与事实的统一的立场是对的,他基于自然主义的基本立场解决价值与事实关系问题的方案也是一种有价值的探索。其最大的问题,是把价值还原为事实,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只有立足于实践,才能合理地解释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05.
106.
春香是汤显祖在《牡丹亭》剧中塑造的一个婢女形象,她与剧中人物丽娘相互呼应,成为作品中另一个理想角色。她身上负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是剧中人性"真"美的直觉展现者,作家启蒙思想的另一个承载者。  相似文献   
107.
康德的先验自由阐明自由的可能性,实践自由阐明自由的实在性,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其论证有两条路径:第一条路径是根据《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III,从意志与道德律演绎自由的实在性;第二条路径是根据《实践理性批判》,从“理性的事实”演绎自由的实在性。就两条路径之间的关系而言,学术界还存在争论,认为前者是个失败的论证,后者为弥补论证失败而作。但论证的两条路径是相对独立的,只是前者从理论理性的角度进行论证,后者从实践理性的角度去论证。  相似文献   
108.
课标要求学生写作要贴近实际,表达真情实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笔者将“作文自由”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写真实、讲真话,自由选材、自由立意,展开合理想象,培养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09.
Depictions of white working-class people are steadily on the rise in reality television. To understand this phenomenon, and the ways in which it articulates white working-class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 today, I analyze Here Comes Honey Boo Boo, a popular reality series on TLC featuring a self-described “redneck” family. I argue that this series highlights the family's inability—because of their working-class status—to conform to “ideal whiteness,” a whiteness that displays dominant cultural standards bolstered by neoliberalism, such as wealth, rationality,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and self-control. The family members consequently become exemplars of “inappropriate whiteness,” a marginal identity presented as humorous and, through the use of surveillance and spectacle, authentic.  相似文献   
110.
This paper moves beyond a conventional critique of gay stereotyping on Bravo's popular makeover show Queer Eye for the Straight Guy to consider how the show puts gay cultural expertise to work to reform a heterosexual masculinity that is compatible with the neoliberal moment. At issue are the newly public acknowledgement of gay taste and consumer expertise; the “crisis of masculinity” that requires that heterosexual men must now attend to their relationships, image, and domestic habitus; and the remaking of the straight guy as not only an improved romantic partner—the metrosexual—but a more flexible, employable worker. The author concludes by considering how camp deconstructs some of Queer Eye's most heteronormative aims, even while leaving its class and consumption rationales inta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