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6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38篇
教育   3285篇
科学研究   264篇
各国文化   156篇
体育   196篇
综合类   180篇
文化理论   66篇
信息传播   48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126篇
  2020年   106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74篇
  2015年   121篇
  2014年   397篇
  2013年   408篇
  2012年   422篇
  2011年   427篇
  2010年   305篇
  2009年   293篇
  2008年   335篇
  2007年   347篇
  2006年   254篇
  2005年   222篇
  2004年   155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Little is known about challenges and transition that medical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face with regard to complementary medicine (CM). This paper explores such students’ experiences and perspectives of socio-cultural and academic difference with regard to CM and experiences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Using a constructivist grounded theory approach, 30 in-depth qualitative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with medical students across 10 Australian medical schools. The data were rigorously analysed through a systematic process of coding, categorisation and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students adapted considerably to the host culture. Students with Western backgrounds integrated better socio-culturally and academically compared to students with non-Western backgrounds. Although nationality represented cultural identity, students’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 was informed by their perception of diverging value systems within the specific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These values were, in turn, reflected in students’ reported behaviours, attitudes, and levels of engagement in socio-cultural and academic aspects of university life. Adaptation employed by students was evidenced largely due to their conflicting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owards familial culture regarding CM and focus on fitting in. While students’ tendency to gravitate towards cultural peers was evident, most students adapted to their host environment regarding CM to fit into normal intercultural encounters during medical school. In conclusion,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ntact with regard to CM was both complex and problematic. At a time of significant diversification within the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 body, this paper highlights the role medic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can play in fostering intercultural and academic guidance and support.  相似文献   
32.
摘要:“互联网+”成为新时期体育文化建构和产业延伸关键词,“互联网+体育”逐渐形成。冬奥会申办的成功给我国冬季运动发展带来契机,但冬季项目尤其是冰球运动的文化根基和发展现状而言,我国与北美传统优势强国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基于上述背景和发展要求,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例证比较法等研究方法,运用胡塞尔“视域”概念及《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借鉴北美冰球运动泛文化发展现状,提出适于我国“互联网+”和冬奥项目自身发展要求的拓延策略,最终提出3点建议,即群众参与的前提是政策助力,希望有关冬季项目政策能够出台更多有利于泛文化发展和全民普及的相关内容;媒体报道需更进一步加强,目前新闻类内容较多,文化类内容仍有待挖掘;借助产业链发展形态,促进冰雪产业与其他产业、国际合作等交流接轨,实现全球化的文化传播样态和理念。  相似文献   
33.
我国体育人类学的发端肇始于对传统体育的研究,但不能忽视的是:运用文化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对中国武术的研究却异常薄弱. 前期相关武术理论的研究和探讨,大都以历史学、民俗学为框架和导向,注重参与观察的人类学理论的介入也仅仅大都停留于对其必要性的理论阐述,武术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几乎近于一个盲区,少而无力. 论文在梳理我国体育人类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运用文化人类学对我国武术文化进行研究的构想:(1)乡土村落:引入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范式的独有视窗;(2)武术拳种:与村落武术研究交相辉映的微观个案;(3)固定的村落与流动的拳种:构筑与交织中国武术研究的文化版图.  相似文献   
34.
一批"老作家"在"新时期"陆续发表的反思散文,不仅体现出明确的文化承担意识,而且在对文化的反思和比较中抒写了丰富的伤痛和欣喜之情.他们对沧桑往事的文化省察,彰显了散文诚与真的诗学品格,本身也应当成为可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5.
36.
在中琉文化交流中,闽籍人士起了重要作用.依其身份、地位和作用,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他们站在不同的视角,记录了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37.
“革”时期经济体制的变动保持了放权改革的一般逻辑,但创设战备型的体制模型强化了计划的控制,限制了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抓革命,促生产”的制度逻辑安排限定了体制变动的方式,歪曲了体制化观念,对中国的经济体制变动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解放体制观念,培育新的制度化,应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8.
高校大合并已基本结束,有关的理论探讨也已冷却。但这并不意味着有关的理论思考已失去价值。相反,当“尘埃落定”之后,也许更能发现隐藏在改革背后的更深层的东西。笔者认为,此次高校大合并是中国高等教育激进改革的产物,同时认为在中国高等教育从外烁到内生的过程中,采用激进改革的方式往往是弊大于利的。  相似文献   
39.
廖家骅先生作为当代中国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为中国音乐教育学科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可称为“中国音乐教育学科的领路人”。基于对廖家骅学术成果的系统梳理,从其对音乐审美特性、音乐教育审美特性、音乐教育与审美心理和智力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总结其音乐教育美育观;从其对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职责、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等问题的关注概括其音乐教育通才观;从其对一线音乐教学、教育现状等现实问题与实践性问题的关注与评论提炼其音乐教育实践观,从而对他的音乐教育思想进行全面阐释。对廖家骅音乐教育思想的研究既是对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发展成就的总结与回顾,也是对我国当代音乐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40.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对福建地术拳的传承发展的历史、现状及传承模式和传承路径进行梳理和归纳。研究发现福建地术拳并非单纯沿用传统的自然传承模式,而是在近一个世纪的传承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一条“以政宣武,以商养武,以武助商”的具有自我特色的传承模式和“六进”的传承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