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301篇
科学研究   8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2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辽代契丹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其中的居住与出行文化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契丹属于北方游牧民族,特殊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也决定了特定的居住和出行形式,以及相关的文化现象。在居住与出行中,更多地体现出毡帐为居、车马为行的特点,同时还融入中原地区汉族的居住与出行的文化特色,一方面反映了契丹族传统的物质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又体现出与中原汉族文化相融的状况,并且在辽墓壁画中直观地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92.
因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在成都举办,强有力地推动了20世纪的显学——“敦煌学”,成都因此而有中围“文艺复兴权舆,肇于成都”、“中国文艺复兴之翡冷翠城”的社会舆论,并成为媒体传播的主旨,不乏相当影响。故成都这一张中国文艺复兴发祥地的城市名片不可替代,为中国唯一,似可以体现国家公关意志。  相似文献   
93.
清末李盛铎旧藏敦煌写本的真伪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而根据藏书印考察古籍真伪是学术界通常的做法。不过,由于国内很少有人读到这批写卷的原件或影印件,所以一直不能如愿。笔者根据已出版的日本杏雨书屋藏《敦煌秘笈》目录册及影片册1、2,了解到李氏旧藏敦煌写本中所钤藏书印主要有"敦煌石室秘笈"、"李盛铎合家眷属供养"、"李盛铎印"、"李滂"等,钤印时间大体在1928年10月至1935年之间,钤印习惯为同一文书上常钤有多种印章。然而,并非所有藏卷都有印鉴,有印鉴的仅占约24.1%,因此《李木斋氏鉴藏敦煌写本目录》之外无李氏印鉴的敦煌写本属李氏旧藏的可能仍不能排除。在全部写卷中,未见一件钤有"德化李氏凡将阁珍藏",这就提醒我们,对于大量钤有该印的"李氏旧藏敦煌写本"仍需审慎。  相似文献   
94.
通过对元代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元代传世画像、墓室壁画和出土实物资料等,探讨了敦煌壁画中所绘蒙古族供养人所着半臂的形制。  相似文献   
95.
本文主要分析斯坦因1907年在敦煌所得的星图手卷,认为此星图是用精确的数学方式绘制的。推断星图绘制于公元649—684年间,而非先前推断的公元940年。并与后世的星图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96.
文章简述了敦煌藏经洞出土绘画品的存世情况、绘制材料、内容、价值,及其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等,重点选择法国吉美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等处存藏的8幅绢画精品,对其画面内容和艺术特点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9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数字图书馆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庞大的信息支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处于不可或缺的位置。高校数字图书馆特色数据库能够引导生态环境治理,能够促进人类文化发展,在和谐社会构建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8.
《敦煌诗集残卷辑考》校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俊先生<敦煌诗集残卷辑考>一书是近年来对敦煌写本诗歌进行全面而系统整理的杰作,但在原卷辨认、语词校勘方面还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本文拟从这些方面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9.
文章在简要介绍敦煌学数字图书馆石窟艺术库的基础上,对该库的图版关键词进行了释义,阐释了图版关键词的类型、层次及逻辑体系,并着重探讨了关键词提取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0.
通过对敦煌藏经洞出土道教文献的研究,笔者认为唐宋时期敦煌大众的道教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道教的仪式、方法、技术成为唐宋时期敦煌大众祈福禳灾所依据的主要知识与技术;(二)道教的数术方伎背景,使得以阴阴五行为核心的宇宙观念、宇宙的自然运行和人生祸福相同一的观念、由此决定的秩序观念,通过道教的大众化传播,成为敦煌大众普遍奉行的指导生活实际的观念,是敦煌大众知识与思想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敦煌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三)道教建立的区分信仰者“善”与“恶”的教义、戒律、规则等,由于其与古代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一致性,成为唐宋时期敦煌大众的伦理知识与思想观念,影响着敦煌大众的社会生活;(四)由道教的“承负”观念引发的道教“功德”思想及善恶报应思想,成为人们积累功德、获得福报的信仰力量,因而成为唐宋时期敦煌大众基本的道教知识与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