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1778篇
科学研究   20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6篇
综合类   93篇
信息传播   4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154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154篇
  2011年   168篇
  2010年   159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160篇
  2007年   164篇
  2006年   140篇
  2005年   131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朱子读书法》是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朱熹阐述其读书理论的重要作品。包括“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六个方面。读书六法所阐述的教学思想与当代语文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不少经验与现代教育理论耦合,可以作为当代语文教学的借鉴。  相似文献   
22.
在关羽与曹操决战荆襄的关键时刻,孙权的部属虞翻"阴诱"了芳、仁,说辞是"为陈成败",示其大势已去。潘濬刚直耿介,在荆州失守、关羽殒命后,无可奈何之际才归服孙权。  相似文献   
23.
钟嗣成在《录鬼簿》中为"方今已亡名公才人"19人写吊词,使之与作家小传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吊词感情浓郁,充满了对19位曲家的缅怀之情,同时又饱含钟氏的身世之悲,体现了钟氏"不平则鸣"的创作态度。  相似文献   
24.
朱熹对其易学思想的诠释方法是多样的,其中诗歌就是一重要手段,因而,从诗歌的角度来探讨朱子易学是可行的。朱熹诗歌中包含着其大量的易学思想,而其易学思想对其诗歌又有重大影响。以诗彰显易理,以易理影响诗体,是朱子易学诠释和诗歌创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5.
"无为"思想是道家哲学的基本思想,《淮南子》在以"道"为本体的基础上对老庄的"无为"思想进行了扬弃,同时融入改造了的儒、法两家的思想,使"无为"达到其哲学含义的最高水平,展示了汉初调和、致用的学术取向与思想特质。在政治层面上,《淮南子》通过"因"、"权"的运用对君主的"无为"加以拓展,强调"无为而治"的效果。  相似文献   
26.
从《红楼梦》中林黛玉前生为什么是一株绛珠草这一问题为切入,在参考前人的研究结果——绛珠还泪与神女等上古神话确有相关的基础上,探究了绛珠草来源于神话传说和文化传统的意蕴,分析了绛珠草与林黛玉的外在形象及内在气质的相似,从而为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更好地解读林黛玉形象提供了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7.
连词"不管"的形成是其长期语法化的结果,它先由偏正结构语法化为动词,再进一步语法化为连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不管"的语用特点,并进而指出连词"不管"与"不论"的异同。  相似文献   
28.
朱熹性好游山水,在对自然山水的观照过程中,领悟客观物体的理性,从而动情惬趣,涵泳其道学精神。朱熹在八闽的山水诗,以游芦峰、百丈山、云谷、武夷山等地为主,其写作手法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29.
竺可桢的大学教育思想与治校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竺可桢是我国高等教育史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融合中西教育之长 ,颇具特色。在担任浙江大学校长 1 3年中 ,他秉着“求是”精神 ,采取一系列措施整顿和改革大学教育 ,将浙江大学从一所底子薄弱的地方性大学发展为人文荟萃、人才辈出的著名高等学府。学习和探讨竺可桢的教育思想和治校实践对我们今天的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0.
在民国时期,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西方近现代学术开始大量传入中国,并为中国学术界所接受。随着"哲学"一词及其观念的传入,"老子哲学"研究一词开始频繁出现在民国时期老子研究的各类文章和书籍中,一个不同于封建时代的老子研究范式逐步被确立起来,其中许多观念一直延续至今。从金声这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册子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中西思想强烈撞击的时代背景下老子研究的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