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教育   693篇
科学研究   17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39篇
信息传播   2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51.
贡献:文言和白话方面做的破立工作。误导:文白对立,否定古典,反对用典和对仗,更全面贬低中国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52.
作为兵书的《黄石公三略》最着意的却是"天下安"、"久而长"这一大战略问题。作者以思接千古的气魄,通过"著成败"——对历史上成败盛衰规律的总结,从兵家的立场对如何实现国家长治久安这一永恒而严肃的命题进行了深入思考。这既确立了《黄石公三略》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大战略经典的崇高地位,又给予历代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以多方面的深刻启迪。  相似文献   
53.
黄炎培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倡导者、开拓者和集大成者。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现代性意蕴主要体现在:教育目的两位一体——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教学原则的二重性——理论与实践并重、职业教育观念的与时俱进,对于当代职业教育迅速发展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4.
苏轼是我国北宋中期文坛上的领袖,黄庭坚为苏门学士并开一代诗派。师徒之间诗文酬唱频繁,友谊非凡。从他们大量的酬唱诗文来看,二人之间的友谊体现在他们生活志趣以及人格理想上的相知相通,诗歌艺术上的交流切磋、争奇斗巧和宦海沉浮,人生遭遇中的勖勉与慰藉等方面。  相似文献   
55.
清代黄仲则《竹眠词》题材丰富,特色鲜明,真挚动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以真率之笔抒写不平之鸣的感怀词。爱情词也颇为人称道,具有抒情对象的模糊性与恋爱情节明晰性的特点。黄仲则词在创作风格上是豪放与婉约兼具。黄仲则词在清词和整个词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56.
黄新渠先生是四川翻译界的杰出代表,擅长于中英古典和现代文学作品的英汉互译,在全国翻译界颇具影响。通过研究分析黄新渠的诗歌翻译代表作《生命的礼赞》,从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角度去欣赏翻译家黄新渠的诗歌翻译,将有助于从审美意识方面了解黄新渠,以期促进诗歌翻译教学。  相似文献   
57.
一般人只关注到张之洞三次保荐黄遵宪,据此认为两人关系亲密,其实黄遵宪与张之洞积怨甚深,且其来有自。俩人的矛盾,表面上看是由一个个具体事件和不同的个性引起的,但本质上是黄遵宪的维新思想与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的矛盾。对俩之关系,略作考述。  相似文献   
58.
黄正色为明代官员,嘉靖时期因受人诬陷流放辽东。黄正色在辽东度过了30年的流放生活,在此期间,他教书授徒,培养人才,为辽东的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黄正色的诗,没有愁怨,没有悲情,更多的是平和与乐观,集中表现出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59.
《日本灵异记》是日本文学史上第一部佛教说话集,其中引用了大量的中国儒学典故。不过,先行研究中并没有指出其中某些中国元素的出典,也没有考察借用的意义,更没有在此基础上分析作者对中国文学吸收和改造的方法。本文以"轩辕黄帝之阴阳术"为考察对象,考证出其应出自中国史书《史记》,认为作者景戒将《史记》中关于"轩辕黄帝"与"阴阳术"浓缩成一语,并将其与佛教人物和因果报应相比附,实现儒学向佛教的转化。  相似文献   
60.
黄世仲的文艺思想,是作者在革命实践和创作实践的激发下产生的。具有显著的革命性和创意。黄世仲力倡小说具有转移社会风气的功能,他的理论观点,具有鲜明的革命色彩和国家民族观念;他还特别注意外国小说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用比较的方法,阐明翻译外国作品的必要性;他对中国历代优秀的文化传统,作出全新的肯定和赞扬,并以继承优秀文学传统为己任;他对文学的艺术精神的探讨,也是很有见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