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14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73篇
教育   4083篇
科学研究   765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262篇
综合类   651篇
信息传播   1010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106篇
  2020年   127篇
  2019年   102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96篇
  2015年   237篇
  2014年   432篇
  2013年   444篇
  2012年   498篇
  2011年   528篇
  2010年   344篇
  2009年   304篇
  2008年   387篇
  2007年   459篇
  2006年   480篇
  2005年   457篇
  2004年   402篇
  2003年   327篇
  2002年   317篇
  2001年   264篇
  2000年   107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31.
人类的教育主要经历了知识教育、个性教育和融合教育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由于受“主体思维”的影响,教学中的各要素往往处于机械对立的局面。对话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维方式开始向“关系思维”发展,对话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精神,倡导新的知识观、课程观、师生观,打破了教学各要素的封闭与对立状态,要求建构开放的、生成性的、充满生命力的对话式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32.
无视德育中的主体性是道德教育实效性差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提出了主体性德育问题,即在德育实践中如何正确认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师范生这个道德接受主体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对于时代的进步、对于德育目标的实现、对师范生都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3.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要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既要立足现实,更要着眼未来。通过建立新的体育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身心自我完善能力,提高学生对自我身体锻炼重要性的认识,使其具有终身锻炼身体的观念。  相似文献   
134.
教育理论成果的转化存在着两种形态理论形态间的转化和理论——观念——实践的转化,但这两种转化并不能自发地完成,需要人的参与,即必须通过包括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的转化主体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实施来实现两种形态的转化。所以,关注并分析转化主体在转化过程中的主体状态,对提高教育理论的转化率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5.
为了实现寻求最短规划树的优化迭代,给出了通用的局部调整方法,建立了一系列调整量计算公式,指出了适当安排A型调整次序的重要作用,并从最大调整量原则出发。构造出以独立调整序列为基础的批量速降算法。文章对典型的线路结构进行了算法实施与论证,同时提供了缩减运算量的简化措施。  相似文献   
136.
对一道数学竞赛题的推广和对数学对偶性等问题的再论证,得到一个解决不等式问题的新方法。应用这一方法,不但给出了一些数学竞赛题求解的新方法,而且还对这些问题进行推广和论证。通过对这些不等式问题的求解和推广,展示了一个发现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合情推理。应用这一方法,指出了一个数学竞赛问题的推广的错误,给出一个正确的结论并论证。  相似文献   
137.
办好高职英语专业实训课之我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职英语专业实训课是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英语交际能力而开设的。开办好英语实训课应遵循该课内容设置的六个原则,发挥教师在英语实训课中的作用,采用多种辅助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38.
合伙在现代经济活动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明确其法律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本认为,企业型合伙具备民事主体资格,非企业型合伙则需具备一定条件才能成为民事主体。  相似文献   
139.
除了名词与代词都可以作主语外,英汉两种语言在对主语语类选择上似乎有着明显的不同,然而,本文试图证明这种不同只是表面的,实际上英汉两种语言中,主语都只能选择[+N]性成分,而不能选择[+V]性成分。  相似文献   
140.
吴艳华 《沧州师专学报》2003,19(1):14-15,71
鲁迅杂文中有一个显在的命题——“苦”:“生”之苦与“战”之苦。这正是鲁迅先生执着一生的“路漫浸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思想个性与精神本质的具体写照。对“苦”的透视、剖析,“苦”中的挣扎、搏击,使鲁迅在虚妄与绝望中杀出一条“血”路,从而获得“过客式”的悲壮动人的精神拯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