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6篇
  免费   2篇
教育   540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17篇
信息传播   2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在《文心雕龙探索》中,王运熙先生认为"执术驭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部分的主旨。而在这一问题上,各文论家的观点、争论不一。该文在辨析各文论家观点的基础上,认为王运熙先生注重从《文心雕龙》指导写作的宗旨出发,《文心雕龙》创作论部分主要是讲"执术驭篇"的问题,是刘勰以"术"统《文心雕龙》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2.
通过对《物色篇》进行考辨,分析刘勰对宋齐文学的一贯态度以及宋齐文学的弊病,指出"志惟深远"和"功在密附"是刘勰对写景诗文提出的一致的创作标准,属于刘勰的写景诗文观,而非对宋齐山水文学的评价。  相似文献   
93.
张九成贬谪南安十四年,受政治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共同影响,其贬谪心态呈现出忧谗畏祸和超脱宁静的特点。贬谪心态直接影响了张九成的文学创作,具有描绘自然、咏物言志的倾向。  相似文献   
94.
《诗经》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具体体现在政治价值、历史价值、文学价值三个方面,诚如闻一多先生所言,它是宗教,是政治,是教育,是社会,它是最全面的生活。  相似文献   
95.
现代新儒学代表方东美有丰富的文艺美学思想,其哲学研究的前提是在艺术鸽创造欣赏中,觉察创作之理,彰显美感之情,体悟宇宙与人生的和谐圆融。方东美鼓励人们将情感和创意投射到生香活意的艺术世界,以艺术的方式把握现实,感悟生命意蕴,在文艺对人的生命意义的追问中,实现超越存在的可能。方东美有关文学艺术创造的审美特性的观点,是研究方东美文艺美学思想的一个切入点,也是方东美文艺美学观的精华。  相似文献   
96.
刘勰在前代批评家和选家们研究文体问题之成果的基础上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他对当时几乎全部文体进行了发展简史、基本规范、名家名篇以及理论说明等四个方面的探讨,写出了二十篇分论;然后又在《定势》等篇中对文体与风格的关系、文体的稳定性与变异性等理论问题作出了更深入的研究,至今还能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7.
中国古代艺术社会观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美学和艺理论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艺术社会学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入世”精神指导下,提倡艺为社会,艺为人生的艺术观,把艺作为现实政治伦理目的工具;道家在追求“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人生境界时,把人生引向审美和艺术;禅宗则是以宗教形式表现出来的人生艺术化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98.
文艺批评是一项特殊的科研活动 ,它研究的对象是文学艺术 ,它的研究活动是通过审美活动作中介来完成的。本文拟从四方面论述 ,即文艺批评的特性 :审美认识 ;文艺批评的标准 :审美价值 ;批评家应有的素质 :审美能力 ;文艺批评的功能 :引导审美  相似文献   
99.
在欧洲中世纪,由于神学占统治地位,人成为神的奴隶,失去了自身价值.文艺复兴开始了"人"神"之争,人文主义者明确提出了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幸福,还"人"以本来面目.启蒙运动又更进一步要求变革社会制度,从审视人生走向审视社会,从对社会制度的改造中实现人的自由平等权利,将人生的意义提高为追求人类的普遍幸福.  相似文献   
100.
The goal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pattern of lexical connections between translation equivalents represented in the cognitive system of an Arabic-Hebrew bilingual. To achieve this goal, repetition priming effects (reaction times (RTs) and accuracy measur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ranslation equivalents in the two forms of Arabic, Spoken Arabic (SA) and Literary Arabic (LA), with those between translation equivalents in Hebrew and LA, in native Arabic students living in Israel. While these students master Hebrew as well as they master LA, they consider it as a second language. LA targets were preceded by cognate and non-cognate translation equivalents in SA or Hebrew either immediately (Lag 0) or separated by four unrelated words (Lag 4), in a lexical decision task. The participants were requested to make a word/non-word decision regardless of language. Across languages, morpho-phonemic similarities augmented the repetition priming effects. At Lag 0 this effect was larger when the primes were in Hebrew than when they were in SA. At Lag 4, however, the priming effect between Hebrew and LA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and even absent for non-cognates). In contrast, the priming effect between Spoken and Literary Arabic was only slightly attenuated. The conclusion was that, despite the intensive daily use and psychological proximity, Spoken and Literary Arabic are represented as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s in the cognitive system of the native Arabic reader, entertaining distinct lexica. However, the strength of the lexical associations between translation equivalents is influenced by the frequency of concomitant u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