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442篇
科学研究   34篇
体育   19篇
综合类   2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41.
史书体是两汉文学批评重要的言说方式,其体制又可细分为史传体、史赞体和史志体三类。史传体批评主要是以“叙”为外在的语言呈现,寓“论”于“叙”中;史赞体批评则以“论”统摄.兼具抒情、叙事:史志类批评以目录方式结撰文学批评。开后世文集类批评文体之先河。  相似文献   
542.
《时务报》从有批判意识的公众群体和非政治化的公共政治问题两方面建构了中国近代公共舆论空间。拟从办报背景、信息内容的转向、公共舆论空间的扩张与曲折发展三个角度具体探讨以上看法,是《时务报》研究新思维的简单尝试。  相似文献   
543.
通过阐述《中国改革》案所具有的深远意义来分析其中蕴涵的三项传媒法基本原则——“合理消息来源”原则、“公正评论”原则以及“豁免权”原则。这几项原则将会对我们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对于言论自由的保护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44.
英国有说不完的莎士比亚,而中国有道不尽的鲁迅。鲁迅与莎士比亚因为社会与文学的机缘相遇在中国。然而从鲁迅的著作中所提及或评论的莎士比亚,一直以来被解读为鲁迅对莎士比亚的批评,是对莎士比亚在文学方面的贡献认识不足或是一种偏见,但认真审视鲁迅著作中所提及的莎士比亚,却看到鲁迅眼中的"的确是伟大的"莎士比亚形象。  相似文献   
545.
历史学科素养是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所提出的新的课程目标,是历史学科课程的核心价值.准确科学合理恰当的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史学评价,是历史学科素养培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提出以科学历史观为指导,通过多元史观的运用以全面提高学生史学评价能力和历史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546.
《论语》之“论”作“伦理”解、圆通解、“选择”解、“讨论编次”解、“编纂”解都是不对的,而应作“议”解。《说文解字》释“论”为“议”。《论语》、《孔子家语》、《孔子家语后序》和《汉书.艺文志》中的“论”也应释为“议”。《论语》之“论”的动作实施者肯定是孔子,而不是此书之编者。与《论语》同时代的其它著作中也出现了许多作“议”解的“论”字。“语”具有“言说”和“辩论”之义。《论语》书名之义就是:孔子的议论、评论之辞及其与弟子的言说、辩论之辞。  相似文献   
547.
陈寿直抒历史家对史事、人物的褒贬看法,表明了魏晋时代中国史学有达到的水平与高度。但他却以统治者个人的仁义或暴虐作为衡量治国的准则,只停留在中国传统的伦理价值取向评价历史人物的水平上,发展观念、经济观念、制度观念淡薄。陈寿存在维护儒家思想与遁世保身思想,反映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思想的矛盾性与慈衣。  相似文献   
548.
本文旨在介绍、评述 194 9年以后中国大陆李金发研究的情况。以 1980年为界 ,前一阶段 ,李金发被贴上“逆流”、“反动”一类的政治标签 ,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 1980年之后 ,李金发被置于广阔的学术背景上重新审视 ,研究者对李诗的流派特征、诗美诗艺、诗思选择和它产生的文化背景、历史原因以及创作缺失等作了全方位的探讨。他大胆反叛、勇于创新 ,挑战世俗、积极探索 ,以先锋的姿态引进法国象征主义诗歌艺术 ,开中国象征派诗歌先河的历史贡献得到充分肯定和认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艺术前驱的殊荣无疑属于李金发。  相似文献   
549.
民国知识界对拉斯基思想学说的评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国工党著名理论家、政治学家拉斯基的思想学说颇受民国知识界的关注。拉斯基早年提倡政治多元论, 1930年代转变为激进的费边主义者,关注社会平等与正义。这两个方面是民国知识界评介思想学说的重点。比较而言,对前者重在研究与评判,对后者重在译介与致用。其间的判别亦可见时代人心的变迁。  相似文献   
550.
《创业史》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变,文学观念的不断调整更新,学界开始对其进行再认识和再评价,但重评工作中所涉及的问题难度很大,争议的焦点是:如何看待《创业史》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的生活——农业合作化运动,作品是否存在严重缺陷,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应从对当时政治文化影响之下形成的作者的政治人格的理解入手,这是得出正确结论的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