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76篇
教育   799篇
科学研究   117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52篇
信息传播   5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7 毫秒
81.
As new technologies promise to be an enduring feature of the landscape of teachers’ work, we consider how teachers implicitly bring stories forward into their classroom explorations with new media as a part of their ‘informal learning’. By ‘stories’ is meant specific classroom texts as well as preferred teacher practices with those texts. The article represents a reflection on the methodological role that ‘elicitation’ can play in drawing out teacher thinking during a time of professional change, thinking that would otherwise likely remain embedded, particularly when teachers’ attention is focused forward on innovation in practice. The methodological use of ‘elicitation’ emerged in the first year of an ongoing teacher action research study, in which seven teachers have been involved in a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itiative that actively engages teachers in examining changing literacy formations, beginning with the teachers’ own literacy formations. The methodological practice of elicitation borrows from phenomenology, ethnomethodology, narrative research, reader response theories, curriculum theory and psychoanalysis, and emerged as a way to acknowledge the life histories that teachers were bringing to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ith new media. We suggest that elicitation can potentially draw out deep and sustaining sources of a teacher’s commitment, as well as resistance, to change. It can help disclose the tensions between commitment and resistance that even teachers who voluntarily undertake to incorporate new technologies into their practice may experience. Within a teacher action research framework, elicitation can also serve to remind teachers (and others) of the value of what they know and are learning, thus contributing to teachers developing a ‘scholarship of practice’ in response to any actual or perceived ‘intensification’ of their work.  相似文献   
82.
以故事转述为路径来探寻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可理解性输出假设理论在中国环境下的现实性,研究发现:1.故事转述中“要求-不要求”、“提醒-不要求”、“不要求-不提醒”组口语表现有显著差异;“提醒-不提醒”、“要求-提醒”、“要求-不提醒”组学生的表现没有差别;2.教师的纠正反馈语可以提高专业学生语言的“可理解性输出”的频率,学生对于老师跟常用的“诱导法”、“重复法”反应更敏感;3.教师的“诱导法”有利于学生口语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83.
上海有制作战争电影的传统,但战争类型电影的传统并不在上海。在这座国际性的东方大都会,传统江南文化、现代市民文化、西方商业文化百年以来融汇交流,上海因之形成了自己特殊的文化气质。因此,剧情片成为上海战争电影的基本传统,类型片则成为一种引而不彰的细小支流。尽管世事多变,地理文化与市民趣味所长久积淀的阴柔气息与风月情趣并不会永久尘埋而散失。近年最能体现上海风味的战争剧情片当数《紫蝴蝶》,它从影像上呈现出一种对战争独特的城市记忆,同时也连接了上海战争电影的历史与传统。在这个意义上,《紫蝴蝶》的审美价值与文化风度有待于人们去重新认知。  相似文献   
84.
幼儿故事在幼儿发展和幼儿园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幼儿在不同的故事呈现方式中表现出不同的复述特点。本文采用多彩光谱语言评估标准,对从西安市市区4所不同类型幼儿园中获得的126份语言样本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图书组和录音组幼儿的故事复述能力差异不显著,视频组幼儿在故事复述能力测试中总体得分较低。尽管从总体上看,许多幼儿的复述能力处于同一水平,但构成复述能力的要素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不同幼儿在同一语言活动中复述故事的字数和语言特点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85.
在国内动画影片制作过程中,要做好剧本创作的故事性。首先,提出动画影片制作入要重视动画剧本创作的故事性,其次,强调动画剧本故事性必须植根于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生活才能使艺术效果深入观众之心;最后,以动画剧本故事情节的设置为重点,要求展现中国动画剧本故事性的个性特征。以此来倡导我国动画剧本创作要有“打磨”和“创新”精神,要有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86.
Compared with other kinds of fiction, detective story is a kind of fiction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it involves a pro?cess of thinking, analysis, inference, interaction .This passage mainly dis...  相似文献   
87.
根据某冷轧板厂全氢罩式退火炉内罩结垢腐蚀现象,从生产条件和接触的介质入手进行了分析、调研和取样化验,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抑制腐蚀结垢现象的发生与恶化,从而提高罩式炉产能和内罩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88.
目的论强调“整体的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手段”,在介绍英译武侠小说《雪山飞狐》这一特定的文学体裁时,译者主要诉诸于异化策略,以突出武侠小说的异质特征。在展现金庸的说故事才能时,译者主要采取归化策略,以突出原文的故事性。《雪山飞狐》的英译本满足了翻译纲要的要求,赋予了不了解武侠小说的西方读者一种特殊的阅读体验,并从中获得乐趣,而武侠小说能否成功地进入西方市场还有待东西方文化进一步交融。  相似文献   
89.
阿荣  毕其格  董振华 《资源科学》2019,41(7):1374-1386
在国家“生态文明”战略背景下,蒙古高原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的作用更加凸显。锡林郭勒作为蒙古高原南端的典型内流区与生态敏感区,其草原植被覆盖变化规律在一定程度上能表征中国北方整体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态势。本文采用MODIS13Q1的产品NDVI数据集,运用势分析法、偏相关性及残差分析法,分析锡林郭勒草原2000—2015年生长期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特征,探讨草原植被变化的归因。研究结果表明:16年来锡林郭勒草原的生长期植植被覆盖每年以0.0021的速率缓慢增长,但其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地域差异性;比较发现,降水因子是影响锡林郭勒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对该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的改善促进和破坏抑制作用并存,总体是正向干扰效应大于负向干扰效应,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度改善作用的面积占34.911%,京津风沙源地治理工程等在草原生态环境改善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面积占19.348%,尤其是草原露天煤矿开采严重破坏草原植被系统。  相似文献   
90.
培养懂理论、强业务、视野开阔、具有跨国沟通和协调能力的新闻人才的要求对高校新闻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必须改革新闻教学的理念及方法,精心选择和利用好教学案例,切实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推动新闻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