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1篇
  免费   5篇
教育   408篇
科学研究   10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18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81.
木令耆的小说大多取材于她所熟悉的欧美华人的生活现实 ,努力挖掘他们复杂的心理负载 ,尤其是多重变奏的爱情纠葛和乡愁。通过一系列的人物形象的描绘 ,揭示海外华人多层次的生活现状 ,以及他们对母土、亲人及祖系文化的复杂感情。探索他们在异国他乡的生存方式和未来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82.
读者,既包括客观存在的读者,又包括主观想象的读者,前者的存在不依赖于后者,而后者的形成则以前者为基础。当作者发现文章的既定读者对写作有帮助时可以时时想着读者,但当作者发现读者难以应付时可以把自己当成读者,以便暂时摆脱束缚,及时捕捉思想火花。  相似文献   
83.
多罗茜.帕克是20世纪前半叶美国著名女作家,对帮助构建海明威传奇起到关键作用。作者对多罗茜的人生、她在构建海明威传奇中的作用和她的文体风格和影响进行了评述,期望这有助于中国读者对这位传奇作家和海明威的了解。  相似文献   
84.
大约在1931年~1945年期间,有相当一批外国知识分子奔赴中国各抗日战场.他们带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精神传统,以独特的视角报道中国的抗日战争.他们的来访活动把中国的抗日战争展现在世界人民的眼中,他们用手中的笔鼓舞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他们为此而写作的报道和文章架起了中国与世界相互了解的桥梁.  相似文献   
85.
集学者与作家于一身的林非创作的散文 ,视野开阔 ,题材广泛 ,体式多样 ,思力深厚 ,以其充沛的人文激情、深切的人文情思、宽广的人文关怀和美好的人文理想构成创作的基调。林非散文记事简洁明了 ,抒情娓娓动人 ,议论剀切详明 ,写景清新明丽 ,表达平易自然 ,笔触细致严谨 ,语调温和亲切 ,意趣清朗隽永 ,文字优美流畅 ,知识含量丰厚 ,显示出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86.
苏轼大量有关文艺的论说己深入到了意境论的各个层面。从构思时“空静’’状态下的“身与竹化”,到创作中的“随物赋形”、“传神”。直至欣赏者“眼中无障”的再创造。意境生成的全过程得到了充分而精彩的阐发。其理论价值堪称不朽。  相似文献   
87.
“同路人”是俄国一个特殊的作家群体,他们在俄国专制社会中成长,了解那个社会,同时又厌恶那个社会,用犀利的笔触抨击那个社会。他们希望变革社会,同情革命,但又抱有怀疑。鲁迅晚年翻译了大量“同路人”文学,耐人寻味。他对“同路人”作家评价很高,不仅是从艺术的角度,也是从思想的角度。而且,鲁迅在很大程度上把自己看成与“同路人”类似的作家,而非革命作家。他关心“同路人”作家在苏俄革命政权建立后的命运,有几分惺惺相惜的味道。  相似文献   
88.
艾达·坎布雷特是澳洲殖民时期广为人知的诗人、小说家、报刊评论家及传记家,在澳洲殖民时期的文学领域内举足轻重。然而传统观念对女性文学大加排斥,视其为“另类”。毫无疑问,艾达难免陷入同样困境。本文旨在通过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位多产的澳洲女性作家的创作主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阐明艾达在澳洲殖民时期文学领域的伟大女性作家地位,并进一步说明她是同时代最为大胆的女性作家。  相似文献   
89.
汤亭亭在<女勇士>中用英文大量重述中国人鬼故事,其作品呈现出一个具有典型后殖民杂交性的"鬼"的意象.这一意象折射出一位华裔美国女孩在中美文化的夹缝中困惑成长的经历,弥漫着作者充满激情与自由奔放的女性主义思想,言说着华裔美国人对美国社会中严重的种族歧视与压迫的悲愤之情,但也流露出无意识的东方主义视角.  相似文献   
90.
在我国古代小说作家的创作中,借鬼神表达思想,帮助完成故事,始终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它的形成既有我国古代社会文化心理的原因:由于科技欠发达,人们相信鬼的存在;也有作者个人的因素:驰骋个人想象,弥补人生的不足,并达到书写史传这一神圣体裁的目的。对鬼神的描写最早起源于神话这一非完全意义上的非自觉而为的小说创作中,在隋唐之后它才在小说中得到自觉的表达并在以后的小说创作中一直得以坚持,它对我国文学浪漫主义传统的开辟及文学的发展功不可没。虽然这一情结一直存在,但因鬼神模式的简单化和非系统性而使中国小说中的鬼神表意自始至终陷入简单的重复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