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63篇
  免费   199篇
  国内免费   301篇
教育   2625篇
科学研究   1992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668篇
综合类   475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097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88篇
  2021年   135篇
  2020年   168篇
  2019年   137篇
  2018年   128篇
  2017年   163篇
  2016年   190篇
  2015年   268篇
  2014年   458篇
  2013年   429篇
  2012年   559篇
  2011年   572篇
  2010年   410篇
  2009年   372篇
  2008年   360篇
  2007年   445篇
  2006年   434篇
  2005年   324篇
  2004年   321篇
  2003年   219篇
  2002年   189篇
  2001年   161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目的:探讨武术套路运动对普通女大学生骨密度和基本体质指标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方法:以成都体育学院健康女大学生20名作为研究对象,测量运动组(武术系武术套路学生)和对照组(外语系较少参加运动学生)的骨密度和体重、瘦体重、体重指数等基本体质指标,并将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运动组的超声衰减、超声声速和骨强度指数均较高,并具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运动组的各项体质指标值均高于对照组,其中体重指数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水平。  相似文献   
262.
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市场行业集中度指标(CRn)与产业空间集聚指数(β),对中国7大类体育用品制造行业2002-2007年的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定及动态分析.结果表明:2002-2007年我国7大类体育用品制造行业的产品销售收入排名前6位的省(市)主要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福建和上海,该6个地区均隶属东部,中、两部则榜上无名,说明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的区域差异非常明显.2002-2007年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球类制造业、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运动防护用具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与其他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产业空间集聚指数均呈增长趋势,而体育器材及配件制造业的产业空间集聚指数却呈下降趋势.按其增幅大小顺序依次为:运动防护用具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球类制造业>体育用品制造业>其他体育用品制造业>训练健身器材制造业.2007年运动防护用具制造业、球类制造业和其他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产业空间集聚指数分别位居前三甲(β>0.1),其余4大类体育用品制造行业也均大于0.05,产业空间集聚指数位于0.05及以下的体育用品制造行业则为无,表明我国区域体育用品制造行业的空间集聚程度已非常显著.同时,就国内7大类体育用品制造行业的产业空间集聚指数与工业生产总值展开相关分析发现,中国工业总产值和体育用品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存在较高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63.
观察有氧运动对糖尿病模型大鼠血糖等生化指标的影响。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大鼠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10只)和对照组(10只)。实验组动物进行45d连续跑台运动,第46d断头取血测血糖、转氨酶、尿素氮和血常规指标。结果发现:有氧运动对糖尿病大鼠的BUN、MCV、MCH、MCHC无显著性(p〉0.05)影响;但与对照组相比,血糖、GPT、RBC、HCT、HGB、RDW、PLT、WBC却发生了显著性(p〈0.05)变化。  相似文献   
264.
运用文献资料、测试等方法对黑龙江省8所高校中部分大学生的体质指数(BMI)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质指数分布曲线呈"细峰右尾"型,BMI值基本分布在18.5~24之间,但有相当数量的超重或肥胖的学生。BMI偏低或偏高的学生的身体素质明显低于BMI正常的学生;BMI偏高的学生又低于BMI偏低的学生身体素质。BMI异常都可能会使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BMI偏高的主要影响是使学生的耐力素质、速度素质、相对肌肉力量素质的下降,BMI偏低会使学生的力量素质和柔韧性下降。  相似文献   
265.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对2008年奥运会前8名球队女排队员与中国俱乐部女排队员的年龄、身高、扣球高度和拦网高度等非技术性指标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俱乐部女排队员的平均身高和扣球高度已达到世界强队的平均水平,拦网高度明显高于世界强队平均水平,队员比较年轻,结构合理,克托莱指数明显低于世界强队的平均水平。各俱乐部之间队员的非技术性指标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66.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群血压水平与体质量指数(BMI)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广州市6所高校大二学生共6225例的个人资料,对其体重、身高、体质量(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对超重肥胖学生采用运动干预措施.结果:肥胖组SBP与DBP分别为(134.2±15.32)mmHg (88.54±9.21) mmHg,超重组SBP与DBP分别为(121.6±12.54) mmHg、(81.63±8.45)mmHg,体质量正常组SBP与DBP分别为(114.6±11.28) mmHg、(72.31±8.11) mmHg,低体质量组SBP与DBP分别为(102.3±10.35) mmHg、(67.21±8.22) mmHg,两两比较具有统计意义差异(P<0.05).对体重肥胖组学生进行有氧运动干预后发现,肥胖组学生BMI、SBP、DBP显著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分析可知,BMI与SBP、DBP呈正相关,与性别、年龄、入学时间无相关性.结论:大学生血压随着BMI的升高而升高,体检过程中可将BMI偏高作为预测肥胖大学生高血压的指标之一;通过对肥胖学生进行有氧运动干预可有效控制学生的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267.
中小学体育教育开展状况评估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中小学体育教育开展状况评价方法,采用专家调查法对各指标进行了筛选,借助因子分析等统计方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建立了中小学体育教育开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程。研究结论:建立的中小学体育教育开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包括"管理制度"、"体质健康"、"过程评价"、"师资状况"、"基础保障"5个一级指标和31个二级指标。归一化处理后5个一级指标权重分别为:0.216,0.210,0.199,0.198,0.176;根据因子载荷矩阵确定了二级指标权重,通过计算得到了指标最终权重,并建立了中小学体育教育开展状况评价方程;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程可直接用于对地区或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状况评价。  相似文献   
268.
学校体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学校体育现代化评价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剖析,为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奠定理论基础,通过专家访谈、观察、实证调研等手段,结合我国学校体育现代化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借鉴国内外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的相关经验,对我国学校体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建构问题进行了大胆尝试,以易于操作为出发点,经过多轮筛选,最后确定了包括4个1级指标、7个2级指标和14个三级指标在内的学校体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学校体育现代化评价存在主观和客观两个向度,本课题在设计评价综合指标体系时,以客观指标为主要框架,同时兼顾到某些对评价具有较大影响的主观意愿方面的指标。进行学校体育现代化评价研究,对于促进学校体育活动开展,完善学校体育管理及进行科研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体育现代化评价的基本特点可概括为:与区域发展相结合;评价与建设目标紧密相联;评价内容的广泛性;评价方法的综合性。学校体育现代化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本课题选择了以主客体价值理论、科学人文主义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建构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依据。前瞻性的理念将会成为下一步实践活动的思想先导,在学校体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我们秉持了如下理念:以学生的健康为本的理念;以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的理念;面向多元的理念;突出地方特色的理念。在学校体育现代化评价指标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坚持了如下原则: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动态发展;简明科学;可操作性;总量指标和人均指标相结合。  相似文献   
269.
依据足球运动的特点和规律,通过文献研究、德尔菲法,分析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指标构成和权重分配;采用数理统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评价模型,实现以不同位置为着眼点的球员竞技能力水平的定性与定量评价;并提出基于不同位置评价得分的六边形描述方法。旨在为足球运动的训练、比赛等提供球员竞技能力评价的参考,也为足球运动员科学选材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70.
BackgroundIndividuals with diabetes have greater central arterial stiffness, wave reflections, and hemodynamics, all of which promote the accelerated cardiovascular pathology seen in this population. Acute aerobic exercise has been shown to be an effective strategy for reducing central arterial stiffness, wave reflections, and hemodynamics in healthy individuals; however, the effects of acute aerobic exercise in reducing these outcomes is not well established in people with diabetes. Recently, implementation of high-intensity interval exercise (HIIE) has shown superior improvements in cardiovascular health outcomes when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aerobic exercise. Yet, the effect of HIIE on the aforementioned outcomes in people with diabetes is not know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 describe the central arterial stiffness, wave reflections, and hemodynamic responses to a bout of HIIE and moderate-intensity continuous exercise (MICE) in adults with diabetes; and (ii) compare the effects of HIIE and MICE on the aforementioned outcomes.MethodsA total of 24 adult men and women (aged 29–59 years old) with type 1 (n = 12) and type 2 (n = 12) diabetes participated in a randomized cross-over study. All participants completed the following protocols: (i) HIIE: cycling for 4 × 4 min at 85%–95% of heart rate peak (HRpeak), interspersed with 3 min of active recovery at 60%–70%HRpeak; (ii) MICE: 33 min of continuous cycling at 60%–70%HRpeak; and (iii) control (CON): lying quietly in a supine position for 30 min.ResultsA significant group × time effect was found for changes in central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F = 3.20, p = 0.01) with a transient reduction for the HIIE group but not for the MICE or CON group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group × time effect for changes in augmentation index at a heart rate of 75 beats/min (F = 2.32, p = 0.04) with a decrease following for HIIE and MICE but not for CON. For all other measures of central arterial stiffness and hemodynamics, no significant changes were observed (p > 0.05).ConclusionA bout of HIIE appears to lead to a greater transient reduction in central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than the reduction observed following MICE; however, both HIIE and MICE improved augmentation index at a heart rate of 75 beats/min in people with diabete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response to HIIE and MICE in all outcomes. This provides preliminary evidence on the role of HIIE on such outcomes in people with diabe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