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针对此前流行的、认为公元前2000年刘邦之得以从白登脱围,是因为匈奴主动撤开一角的说法,本从纵、横两个方向比较了刘邦的另外几次从危难之中脱离险境的事件,总结出刘邦每次被围时,他一定要设法脱险的必然心态和规律性的脱险方法。结合当时匈奴的社会状况及其风俗 习惯,经过综合分析,得出并不是匈奴主动解动围,而是刘邦采用陈平之计,“间使、厚遗阏氏”从而拖延了时间、松弛了匈奴的警戒,并营造出一部分围骑逐渐“引去”、汉人使“往来”行走、匈奴“不觉”可疑,习以为常的局面,又乘偶然的“时天大雾”的天赐良机,以汉军使的模样,混在人群中溜出匈奴包围圈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这篇章针对目前学术界的一种有悖于“昭君精神”的提法进行了深入研讨,认为:民族团结,和平友好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不可能由任何个人所独自完成。纵观历史长河,中华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现象,正是在经济需求互为依赖,血脉亲缘紧密相联的基础上,经过中华民族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长期坚持才形成的。所以,“昭君精神”不应该有排他性,任何人为民族团结、和平安宁做出贡献,都属于“昭君精神”。细君公主早在昭君之前70余年即已远嫁乌孙,并且能在非常艰苦、困难的条件下顽强坚持,完成了和亲使的使命,最终以不满25岁的年龄,客死西域。我们不但应该同情她,更需要理解她,尊重她,而不应该贬低她。最终以不满25岁的年龄,客死西域。我们不但应该同情她,更需要理解她,尊重她,而不应该贬低她。命她来与昭君相比较,也不合适,因为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互不相同。细群为民族团结,经济化交通做出的贡献,远大于昭君。  相似文献   
13.
即位之初,面对柔然称雄于漠北,刘宋耀武于河南,境内阶级和民族矛盾也都非常尖锐的复杂局面,拓跋焘为了稳定并巩固政权而威抚并用,镇压反叛、迁徙新附、巡行州郡、问民疾苦、宽政减刑、蠲免租赋、整饬吏治、严惩贪污,采取措施模糊民族隔阂,扩大政权基础,从而巩固了北魏政权。拓跋焘的内外政策措施及其成功,展现了他卓越的治国才能,他带头遵守法纪、任用人才、重视吏治的作法,至今仍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记载两汉时期乌桓和鲜卑的,主要有《后汉书》、《三国志》和裴注所引的王沈《魏书》等。这些书对于乌桓鲜卑的记载,无论起始年代还是记事范围都大致相同。但有人单单认为王沈《魏书》十分可信。如马长寿先生在《乌桓与鲜卑》中说:“王沈一门数人都通晓乌桓鲜卑情况,所以上述各条具有很大的可靠性,与一般闭门杜撰史志者不同”。内田吟风先生在《北亚史研究》中说:“因为王沈一家与北方少数民族关系至深,所以王沈《魏书》中关于乌桓鲜卑的详细记述,恐怕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家族成员的见闻,应该是十分可信的”。考《晋书·王沈传》,王沈“少孤,养于从叔司徒[王]昶,事昶如父”。又据《三国志·魏志·王昶传》,王昶历任太子文学、中庶子,魏文帝时“徙散骑侍郎,为洛阳典农”,后“迁衮州刺史”。正始中“转在徐州,封武观亭候,迁征南将军假节都督荆豫[二州]诸军事”。嘉平二年,他秦请“袭取”孙权,亲自出征且“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