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北京大学当代最新作品点评论坛(又称“北大评刊”)成立于2004年,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当代文学专业的部分教师和研究生组成。论坛成立五年来,坚持对十余种主流文学期刊进行追踪点评,产生很大影响。本年度,论坛继续努力,以“学院的立场、可信的尺度、严格的筛选、切近的点评”,有力地切入当下创作,并为未来文学史的写作留下一套扎实可信的史料。2009年最值得关注的期刊是《中国作家》。这家中国作协属下的重头刊物创刊于文学期刊“黄金期”的尾声(1985年),不久便遭连文学落潮,面临市场化转型的生存压力。2000年在许多文学期刊停刊、改版的大势下,《中国作家》曾“逆流而上”,由双月刊改为单月刊。试图以集中推出长篇小说、纪实文学的办刊策略占领市场空间。如此虽发表一些重头作品,但弱化了杂志“杂”的特征,跻身于图书市场的竞争,并在长篇小说普遍稿荒的困境中越来越向纪实方向倾斜。2005年,“小说版”和“纪实版”分家,今年,“小说版”改回“文学版”,又恢复了传统的“四大块”(小说、诗歌、散文、评论)设置。经过lO年的反反复复,杂志对自身功能和读者定位当愈加清晰。回归传统的《中国作家》显然颇为自觉地履行作协刊物的传统职能,不但文类齐全,还特设“新农村专栏”,发表70岁的农村妇女任俊娥的长篇《咱农村女人这辈子》,并由作协主席铁凝亲自推荐,俨然是对中断多年的从基层培养业余作家的新中国作家体制的延续。改版的头两期,集中发表了当下“一线作家”的力作。以《中国作家》的地位和编辑的励精图治,这两期的《中国作家》可以作为一个“横断面”来考察当下中国小说创作的整体状况和综合实力——无论是成绩还是问题都更属于整个文坛而非单个杂志。新年伊始,各期刊纷纷推出重头长篇。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人民文学》)沉稳大气,有民间史诗的气韵;王刚的《福布斯咒语》现实感强,塑造出一个鲜活的当地房产大亨形象。老将们也纷纷出马,张洁的《灵魂是用来流浪的》(《钟山》)执着地以玄奇的方式为理想插上沉重的翅膀;黄永玉的《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收获》连载)是老艺术家凝一生之思的回眸之作,颇有乃舅(沈从文)之风。最令人失望的是张贤亮的《壹亿陆》(《收获》),满纸荒唐言,一副市井腔,让人深感对于功成名就的老作家而言,节制是基本美德。  相似文献   
12.
当代最新作品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持人的话] 本期点评的重点是长篇小说。对于一个国家的整体创作而言,厚实的长篇确实比精致的短篇更能代表综合实力。但当下的长篇创作,有不少走的是畅销书路线,甚至是潜在的电视剧脚本。在前两期的点评中,每当我们看到这样的作品占据了重要期刊的大量页码,就感到痛心不已。但本期刊物发表的长篇,如苏炜的《迷谷》(《钟山》)、孙惠芬的《上塘书》(《当代》)、徐贵祥的《明天战争》(《当代》)、纪尘的《缺口》(《大家》)等,都称得上是作家的倾心之作,值得大家花时间认真  相似文献   
13.
期刊界素有"年末稿荒"之说,各刊的第6期杂志由于夹在征订前的第5期和新年伊始的第1期之间,往往精品匮乏,内容芜杂。阅读点评本期刊物,我们虽亦有同感,但更有意外之喜:几位新人的精彩之作在这一期相对集中地涌出,如韩晓征的《妙色》(《十月》)、袁远的《暗扣》(《大家》),飞花的《卖米》(《当代》)、玄普的《培养》(《收获》)、乔叶的《紫蔷薇影楼》(《人民文学》)等。"苛求名家,厚爱新人"是本论坛的一贯宗旨,及时发现、推介新人佳作,不使其被文坛的泡沫所淹没,也是我们自命的重要职责。辞旧迎新之际,我们谨以这些"新花"作为奉献给各位朋友的特别礼物,愿新春的文苑之花开得更加健康茂盛。  相似文献   
14.
【主持人的话】 学期刊每年最后一期的作品通常良莠不齐,但每有让人眼睛一亮的新人新作以及尚处于上升期作家的力作,给人带来惊喜.今年也是如此。[编按]  相似文献   
15.
本期有几部重要长篇推出。《人民文学》继去年的《风声》之后,在三、四期连续推出严歌苓的《小姨多鹤》和阿来的《空山》(第六卷,终结篇),看来,一直以发中短篇为主的《人民文学》已决意参加长篇的角逐。作为《空山》的收官之作,阿来将气韵贯彻至终,使《空山》成为90年代中期以来当代文学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在整个当代文学史上也是不得忽视的长篇巨制;继《扶桑》、《第九个寡妇》之后,严歌苓在新一部的历史长篇中继续塑造着以不变应万变的东方女性形象,其浓艳极致的笔调、超稳定的历史观、东方特色的女性观以及概念  相似文献   
16.
17.
主持人的话邵燕君新年伊始,不少著名作家推出了重头长篇,如莫言的《生死疲劳》(《十月长篇小说·立春卷》,作家出版社)、阎连科的《丁庄梦》(《十月长篇小说·立春卷》,上海文艺出版社)、刘庆邦的《红煤》(北京十月出版社)、铁凝的《笨花》(《当代》第1期,人民文学出版社)、张洁的《知在》(《收获》第1期)、余华的《兄弟·下》(《收获》第2期,上海文艺出版社)、严歌苓的《第九个寡妇》(《当代》第2期,作家出版社)等,为当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不少令人兴奋的话题。本论坛(北京大学当代最新小说点评论坛①)自2004年成立以来,一直密切关注当下创…  相似文献   
18.
第9期《人民学》刊登了周晓枫的散(《穿过我青春所有说谎的日子》,其光芒几乎完全盖过了其他作品。尽管本期的小说有4个中篇、1个短篇,也保持了较高的叙事水准,却仍然显得较为平淡,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19.
主持人的话: 贾平凹的《高兴》推出后(《当代》2007年第5期,作家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受到热切关注。其原因不仅因为这是贾平凹继《秦腔》之后推出的又一长篇力作,更因为它所处理的题材——进城的农民工捡破烂的生活正是典型的“底层”题材。而这些捡破烂的农民正是贾平凹的乡亲,他们从商州大地走来,从《秦腔》中的清风镇走来,人物原型都有名有姓。正如贾平凹跪在父亲的坟头说的:“《秦腔》我写了咱这儿的农民怎样一步步从土地上走出,现在《高兴》又写了他们走出土地后的城里生活”。(《后记》)也就是说,贾平凹沿着自己的创作轨道发展,随着自己“血缘和文学上的亲族”的生活变迁而推进,到了《高兴》,与“‘底层’写作”正面相遇,由此进入了这一写作的潮流。  相似文献   
20.
期刊界素有“年末稿荒”之说,各刊的第6期杂志由于夹在征订前的第5期和新年伊始的第1期之间,往往精品匮乏,内容芜杂。阅读点评本期刊物,我们虽亦有同感,但更有意外之喜:几位新人的精彩之作在这一期相时集中地涌出,如韩晓征的“妙色》(“十月》)、袁远的《暗扣》(《大家》),飞花的《卖米》(《当代》)、玄普的《培养》(《收获》),乔叶的《紫蔷薇影楼》(《人民学》)等。“苛求名家,厚爱新人”是本论坛的一贯宗旨,及时发现、推介新人佳作,不使其被坛的泡沫所淹没,也是我们自命的重要职责。辞旧迎新之际,我们谨以这些“新花”作为奉献给各位朋友的特别礼物,愿新春的苑之花开得更加健康茂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