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5篇
  免费   0篇
教育   442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2篇
综合类   13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01.
102.
《文心雕龙·隐秀》的释义,一直以来诸家各有论断,大体可分为修辞手法、文体风格、审美风格、审美意象、哲学思维五个维度上的释义。这五类释义看似差别甚大,但都隐涵着一个基础,即《易经》卦象体系中蕴含的无穷意义与有限呈现方式间的有机关系。把此"象意"结构关系落实到《文心雕龙》的"文"之论域中,"隐"可看作文外之意,"秀"可看作"隐"的显附呈现,前者落实于文章总体的风貌,后者落实于局部的修辞手法或形象,如此生成一个主导性的关联意义场域,容纳多元意义,让"隐秀"之义"有秀有隐"。  相似文献   
103.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第一次明确、系统地提出了以“文道自然”为基础的虚静理论,并把它贯穿于整个文章写作的始终.写作主体在面对纷繁的万物,应保持“入兴贵闲”的审美态度;在构建意象时,要保持“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的审美心境;在把意象转化文辞、文思受到阻塞时,要“秉心养术,调畅其气”,保持审美状态,让写作活动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4.
"鸿都门学"是东汉灵帝时重要的政治文化事件,遭到阳球、杨赐和蔡邕等儒学士大夫的激烈反对。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转述杨、蔡之论,也表达对鸿都门学的鄙夷。但刘勰对鸿都门学的抨击,已不是政治立场的是非问题,而是基于他的文学思想观念所做出的考量。对于鸿都门学的评论,历来褒贬不一,存在较大的分歧。其实,应该把历史上的政治事件本身的性质与它产生的间接影响分开来认识。设置鸿都门学士,是昏聩荒唐的汉灵帝的一桩荒唐事,但客观上对于曹魏时期文学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刘勰所谓"其余风遗文,盖蔑如也",一笔带过,是有失允当的。  相似文献   
105.
刘勰将"清丽"的理想审美风格广泛施用于《文心雕龙》的杂文学批评体系中."清"上承先秦儒道哲学与魏晋人物品藻,涉及作品内容与形式多方面的要求;《文心雕龙》中"丽"主要用于对文辞体貌的形容.以"清"限制并充实"丽",是在"宗经"的终极标准下对作品形式美的提升.刘勰继承古典尚清观念,理性扬弃了齐梁文风, "清丽"体现出宗经传统与通变原则的圆融结合.  相似文献   
106.
刘勰时代,小说作为一种边缘化的存在还不具备文体,这一时代特征影响了刘勰的小说观。当时的小说包括了所有不入大道的话语样式,也就致使它以各类不固定的文体出现。然而当今小说的一些个别表现特征却已经出现,刘勰承袭了《汉志》的观点,认为小说尽管有旺盛的生命力,有可观之辞,依旧是不入流的。  相似文献   
107.
“才”、“气”、“学”、“习”是刘勰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刘勰认为,“才”、“气”是性情所铸,属于先天的禀赋,“学”、“习”是陶染所凝,属于后天的素养;但通过“学”和“习”可以增进“才”、陶冶“气”。他欣赏“刚强之气”,而不喜“靡靡之音”,主张作家应该研读经典,深入生活,并注意到社会环境对作家和作品的影响。这些观点比其前的曹丕等人的看法更为高明。  相似文献   
108.
古代许多文论先贤对情感与艺术之间关系的论述是精辟的,无论是刘勰的情者文之经,还是白居易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都道出了情感在作品中的比重。这些论述同样适用于语文教学艺术的研究领域。一个优秀语文教师所上的课,应是一首诗、一幅画,用妙  相似文献   
109.
何谓“隐括词”?用隐括手法把其它诗文剪裁改写而成的词,就叫“隐括词”。什么是“隐括”?隐括原指把弯曲的竹木弄平直或做成某样器具,后来由刘勰引入文学批评领域,由宋人晏几道、苏轼等引入文学创作领域。相当于今人所谓的“改编”。  相似文献   
110.
石恪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6):47-48,61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虽未专篇论及“味”,但对“味”这一范畴还是有多处零散论述。“味”在刘勰这里,是一种审美理想。刘勰所说的“味”与钟嵘有相似之处,重感官愉悦,还在于以溢于言外之“味”来论诗歌;“味”还有含蓄委婉的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